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明成化十年(1474年),为了巩固边防,阻挡外族南下,延绥镇都御史余子俊率领民众修筑长城,并沿长城线设了三十六营堡。府谷县境内明长城东起墙头,西至新民,由大边、二边两段长城共同构成,全长约144.93公里,2017年4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受风雨侵蚀、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域内明长城遗址安全受到极大影响。
2020年6月,府谷县人民检察院在开展明长城遗址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中,发现坐落于田家寨镇张石畔村东北 1500米处的烽火台存在新包砖严重开裂情况,内里的夯土结构受到风吹雨蚀,自然风化程度加剧,危及长城安全。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该处烽火台在府谷县境内新发现的烽火台遗址中颇具代表性,为深入探究该时期军事防御体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关键的参考资料,成为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见证。
当月,府谷县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向属地镇政府和文物保护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积极履行明长城保护、监管职责。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研究制定保护措施,在受损烽火台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安装防护网,开展定期巡查。同时委托专业的文物保护机构制定针对性修复计划。2024年下半年,烽火台修缮保护工作全面完成。
2025年3月以来,府谷县检察院干警与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一道,对张石畔村附近烽火台修缮保护情况开展“回头看”。现在的烽火台青砖包裹、巍然耸立,周围竖立了显著的旅游指示信息牌。走在厚重的石板砖上,远眺着广袤的黄土高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如潮水般在心底翻涌。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明长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定期对全县范围内的明长城文化遗产进行巡查,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带动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长城保护工作中来。(韩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