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检察

一面非遗腰鼓的守护

——“以法治守护创新之路”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群众新闻记者 高虎 通讯员 姜祎璇

 

郭志东 

一群身着鲜艳服饰的汉子,腰系红绸,手持鼓槌,脚踏着沉稳而又急促的步伐,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激情,仿佛每一位都是这片土地上英勇的儿女,用腰鼓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坚韧与豪迈。

安塞腰鼓流传于延安市安塞区,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风格强健豪放、刚劲激昂、大气磅礴,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鼓”。

2006年,安塞腰鼓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在传承与保护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2024年8月,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延河介绍安塞腰鼓发展情况。余鑫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腰系腰鼓舞起来’,腰鼓对于土生土长的安塞人来说,就像语文课本里面说的那样‘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4月21日,延安市安塞区人民检察院“益心为公”志愿者郝嘉峰说,安塞腰鼓是他在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也成为他在“益心为公”做志愿者期间管的一件“闲事”。

2023年,郝嘉峰发现,部分自媒体及网络平台对安塞腰鼓的历史、寓意和动作等存在错误宣传和曲解。而这些混乱的传播方式正在让安塞腰鼓“变味”,这种“走样”的传承不仅丢失了文化精髓,更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纠纷。随后,他开始在自媒体及网络平台搜集那些对安塞腰鼓错误宣传的材料,并进行整理。

2023年10月,郝嘉峰以志愿者身份向“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反映了这件事。

安塞区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案团队负责人贺小丽介绍,收到线索后,安塞区检察院第一时间对此进行调研走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交流了解。

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延河感慨地说:“我们打了一辈子的安塞腰鼓,一心想把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原汁原味、规范标准地好好传承下去,可现在网上传播的很多动作、技法都不正宗,我们心里着急啊!”  

传承人的这种急切的心情,也成为办案检察官工作的动力。  

2023年12月,检察官走访安塞腰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苏宏丽。余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规定,安塞区文化和旅游部门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职责。2023年12月8日,安塞区检察院组织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公开听证会。安塞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安塞腰鼓协会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听证员以及宣传、文旅、教体部门相关人员共同为安塞腰鼓的保护与传承出谋划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安塞区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作用,围绕建立网络监管机制、规范教育和培训保障制度、建立传承人保护培养制度、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等向当地文旅部门提出检察建议。

2023年12月8日,安塞区检察院召开安塞腰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行政公益诉讼案公开听证会。余鑫 摄

收到检察建议后,当地文旅部门迅速安排专人开展了有关安塞腰鼓宣传的网络治理,并制定了非遗保护与传承机制实施方案;安排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使青少年了解中华灿烂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继续把非遗保护与传承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全力守护辖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当地相关行政机关积极履行安塞腰鼓非遗项目保护主体责任,第一时间成立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联合开展安塞腰鼓不规范网络宣传治理,建立自媒体官方账号并发布作品140余件,邀请国家、省、区、市四级代表性传承人教授腰鼓技艺,对各级文化部门认定的安塞腰鼓的历史、寓意、动作以及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制定非遗保护与传承机制实施方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传统腰鼓进20余所中小学课堂,设立两个田野腰鼓保护区,有序开展非遗教育;开展安塞腰鼓手非遗项目常态化培训,先后新增安塞腰鼓手1200余名,组织团队参加中省各类竞赛表演。在相关措施的加持下,目前损害非遗知识产权的现象不断下降。

2024年11月4日,安塞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查走访。余鑫 

以此为契机,安塞区检察院立足当地非遗遗存较多的区域特色,办理了安塞腰鼓注册商标续展行政公益诉讼案、协助安塞区腰鼓表演艺术家协会对某知名面馆注册商标侵害安塞腰鼓非遗形象申请注销注册商标案、陕西省首例跨区域安塞剪纸著作权纠纷民事支持起诉案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件。

目前,安塞区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5个。在促成个案问题解决的同时,安塞区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调研报告”、提交建议等形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保护,助力当地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路。

“安塞腰鼓、民间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陕北文化基因,而洛川苹果、甘泉豆腐干等地理标志产品则是土特产经济代表。”延安市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部主任闫聪说,“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近年来,延安市检察机关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专门化建设,结合地域特色综合履职,为知识产权提供高质量司法保护,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助力乡村振兴。”(群众新闻记者 高虎  通讯员 姜祎璇)  

(编辑:翟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