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部署,省监狱管理局机关常态化开展“阅读沐初心 书香润警营”主题读书活动,用新思想新理论和先进文化铸造警魂,助推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学理论、温党史、学法律、诵经典”的浓厚氛围。现摘编部分优秀读书体会,相互交流学习。
安监处 李永东
作为一名监狱警察,日常与法律条文、服刑人员打交道,忙碌之中,《西窗法雨》恰似一场及时雨,点点滴滴润泽我对法的认知。书中,法律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于生活的规则。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映射出法律在调节社会关系时的精准与必要。法律蕴含着人文关怀,书中对法律原则的解读,让我看到法律并非冰冷严苛,而是在维护公平正义时,兼顾人性。在刑罚执行中,我们既要确保服刑人员受到应有的惩罚,也要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尊重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比如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出狱后能更好融入社会,这正是法律人文精神的践行。
政治部 范继峰
这部七十万字的生命史诗,在秦腔的嘶吼与时代的轰鸣中,搭建起一座贯通古今的精神戏台。陈彦笔下的秦腔名伶忆秦娥,从放羊娃到舞台中央的跋涉,是命运幕布下的独舞者,是戏里乾坤中的众生相,更是永恒追光里的自渡者,恰似一柄青铜镜,映照出每个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陈彦说“主角是熬出来的”,而我们监狱人民警察甘愿做时代大戏的“配角”,在监狱这个特殊的剧场里,用藏蓝人生为迷途者点亮归航的灯塔。当法治阳光穿透高墙的阴影,当救赎的种子在心灵废墟上发芽,这方没有掌声的舞台,也是可以绽放出比任何喝彩都更动人的生命之光。
刑罚执行处 贺博
初读罗翔老师的《法律的悖论》,像是踏入了一座迷宫,每一页都布满了思维的岔路,处处是理性与现实碰撞的火花。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法律知识堆砌,而是一场对法律本质与人性关系的深度叩问,引领我在看似矛盾的法律命题中探寻正义的真义。法律不是冰冷的规则集合,而是承载着社会价值观、道德底线和人性温度的复杂体系。我们要秉持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审慎权衡其中的每一个要素,力求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让公平正义以民众可感可知的方式得以彰显,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法治秩序。
狱内侦查处 韩袁媛
翻阅《诗词中国》忽然惊觉,那些泛着墨香的方块字竟与每日工作产生了奇妙共振。书中“刑期于无刑”的古训,与我们正在推行的教育改造不谋而合——惩罚从来不是终点。就像白居易笔下“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矫治工作更需要春风化雨的浸润。李清照“何须浅碧深红色”的诗句浮现眼前,促使我重新审视教育矫治工作。就像《诗经》用比兴传递教化,现代矫治也需要找到直抵人心的语言。因此,发挥“诗词疗愈”的文化功能,也是现代监狱教育改造的有利手段。正如《诗词中国》扉页所提:“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或许这正是破解“改恶迁善”永恒命题的密钥。(来源:陕西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