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法院

法治“枫”景映峡谷

——商南县人民法院金丝峡法庭创新解纷模式侧记

作者:群众新闻记者  李煜  通讯员 任丹江 何衍鑫

春日的秦岭南麓,国家5A级景区金丝大峡谷碧波荡漾。大峡谷河畔的商洛市商南县人民法院金丝峡法庭白墙黛瓦,与古色古香的金丝峡镇相映成趣。这个管辖4.9万人口的山区法庭,已成为山区群众家门口的“法治驿站”。

由于管辖面积较大,群众居住分散,为方便群众诉讼,金丝峡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一法庭一特色”建设,探索运用“前端预防—中端化解—末端保障”三阶段递进解纷模式,高效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去年以来,法庭受理旅游、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等纠纷335件,结案308件,其中,调解108件,调解率达35%,诉前委派调解73件,调解成功35件,力促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诉前预警:编织矛盾化解“过滤网”

“30万元赔偿款当场履行,这速度比打官司快多了!”4月17日,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纠纷的受害者家属谈起纠纷在诉前调解阶段得以解决,再次为法官点赞。

今年2月的一天,受雇于肖某的刘某在驾铲车作业时,铲车突发侧翻,刘某当场身亡。刘某家属与肖某就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事发后,镇、村两级特邀调解员率先行动,但因双方矛盾尖锐,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金丝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反馈至法庭。法庭负责人朱玲玲了解情况后,依法就双方争议的责任大小明确予以划分,并从情理角度引导双方弥合嫌隙。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一次性赔偿30万元的协议。法庭及时向双方释明可进行司法确认,为调解协议加上了“安全锁”。随后,肖某履行了协议内容,该起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金丝峡法庭立足山区司法实践,推行“前端预防”解纷机制,前置性指导各类特邀调解员,按照“纠纷排查+先行化解+合力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思路,力争“问题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定期为辖区人民调解员、社区干部等开展专业培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庭审,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以案释法,培育了一大批“法律明白人”,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诉中解码:搭建专业解纷“连心桥

4月7日清晨,一起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原告王某将一面绣着“秉公执法扬正气”的锦旗送到了金丝峡法庭。

王某曾在被告保险公司投保了一份重大疾病险。去年8月,王某罹患了交界性肿瘤。待手术治疗病情稍稳,王某向保险公司提交理赔申请。然而,保险公司以该疾病不属于条款约定的恶性肿瘤为由,拒绝支付24万元赔偿金。无奈之下,王某于今年3月诉至法庭。

案件的争议焦点为王某所患疾病是否属于保险条款约定的恶性肿瘤。在仔细审阅病历、保险合同等关键证据,核实病情与投保详情后,朱玲玲发现保险公司在合同条款中未明确将交界性肿瘤排除在恶性肿瘤范畴外。接着,朱玲玲主动咨询肿瘤疾病领域专家。专家明确指出交界性肿瘤属于恶性肿瘤中的低度恶性肿瘤,为案件定性提供了有力保证。最终,法庭依法宣判:由保险公司向王某支付24万元赔偿款。经法官判后释疑,保险公司服判息诉。王某很快拿到了理赔款。

针对山区涉专业领域纠纷,法庭建立了包含医学、林业、旅游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库,联合土管、司法行政等部门构建“1+N”解纷矩阵。同时,法庭依托“云审判”平台实现70%案件线上办理,电子送达率达85%,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

诉后护航:筑牢文旅发展“防护墙”

金丝大峡谷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如何更好地保障广大游客权益、护航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金丝峡法庭依托地缘优势,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设立旅游巡回审判点,年均化解涉旅纠纷50余起。

外地游客王先生在景区旅游时不慎受伤,因赔偿事宜未能与旅游公司达成一致意见。法庭得知情况后,引导双方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化解纷争,并从情、理、法角度释明误工费、后续治疗费等责任划分,逐一消除王先生的“游”愁。金丝峡法庭开通旅游纠纷“绿色通道”,快立、快审、快执相关案件,护航文旅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

今年3月,法庭借助“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文艺活动契机,在帮扶村金丝峡镇马家坪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庭+普法”宣传活动。去年以来,法庭利用“4·20”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6·5”世界环境日、旅游节等节点,深入景区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常态化巡回审理旅游纠纷,增强游客的法律意识和景区依法经营观念,制发司法建议和风险提示,持续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水平。辖区涉旅游行业成讼纠纷大幅下降,游客满意度和旅游体验感不断增强。(群众新闻记者 李煜 通讯员 任丹江 何衍鑫)

(编辑: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