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经历:你或许搜索了一次“绿色蔬菜营养揭秘”的新闻报道,随后打开各类平台几乎推送的都是和绿色蔬菜相关的内容,“菠菜可以补铁”“西兰花可以预防疾病”,甚至还有烹饪绿色蔬菜窍门的视频。
有网友调侃:“在网上找过一次茄子,往后看到的就全是紫色系内容,感觉被算法拿捏得死死的!”
在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带来便捷,可大数据推送机制却将人们困入“信息茧房”。所谓“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的信息领域受自身兴趣引导,生活被局限在封闭空间。
算法本身并无过错,能帮我们筛选信息,但精准“投喂”模式弊端尽显。它不仅导致信息获取单一,还引发认知偏差。
现实生活中,社会热点案件舆论发酵时,部分网友长期处于观点单一的信息环境,他们只关注对自身观点有利的报道,对其他客观事实视而不见,难以理性判断,削弱了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
同时,“信息茧房”在形成过程中,平台收集用户数据若管理不当,个人隐私便面临泄露风险。
面对“信息茧房”等算法乱象,法治是筑牢底线的基石。
3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就针对“信息茧房”等算法问题,探讨技术伦理与社会价值共生。
在此之前,为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等问题,中央网信办等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出系列举措: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不得强制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不得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规范设置“不感兴趣”等负反馈功能。
打破“信息茧房”,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治理格局。
平台作为算法运营者,要将主流价值融入技术逻辑,主动承担起治理“信息茧房”的重任。抖音推出“精选频道”,打破单一的兴趣推送模式,引入多元内容,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选择。
除了平台的努力,要治理“信息茧房”,政府、学界、公众同样责任重大。政府需完善立法监管,从政策层面遏制“信息茧房”产生;学界要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伦理研究和技术评估;公众则要积极监督,质疑不合理算法,促使算法应用更加合理。
此外,个人日常上网时,要拓宽信息来源,接触多元观点,避免被单一信息误导。同时,改变信息获取方式,适当脱离数字化空间,回归传统阅读和交流,拓宽视野。
只有多方合力,正视“信息茧房”挑战,我们才能“破茧而出”,认识真实、全面的世界,在数字浪潮中实现良性发展。(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