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观点 > 秦平

保护古树名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秦平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树龄超过5000年的古树有5棵,全部位于陕西省。近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走进陕西省黄陵县、白水县、洛南县,实地领略这些与中华文明史“同龄”的古树,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迹,更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无言史书,见证着从石器敲击到数字浪潮的文明迁徙,诉说着从未中断的文明密码。

守护记忆枝叶,永葆生机活力。黄帝手植柏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巍峨参天、苍劲挺拔、枝叶繁茂,昭示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历史见证;保生柏已成为研究古树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样本。它提醒着我们,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自然与文化的瑰宝,守护中华民族的根脉……桥山古柏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人工栽植最早、面积最大、树龄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亦被称为人类文明历史的“活化石”。这些苍劲挺拔的古树,既是自然奇观,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

见证千年历史,蕴藏时代年轮。仓颉手植柏不仅见证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象征,2020年这棵古柏的籽种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行航天育种,成为中华文明“飞向太空”的象征,彰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老君柏保护性移植,开启一场堪称“世界之最”的移植工程,不仅挽救了这株珍贵的古树,更为我国古树移植技术积累宝贵经验,开创大型古树保护工程的新范例……继续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千年古树茂盛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格,承载着古人生态智慧,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

增强保护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古树一般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不包括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名木一般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禁止损害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鼓励通过认捐、认养等多种形式资助古树名木保护事业。鼓励、支持古树名木保护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水平。鼓励单位、个人提供古树名木资源信息。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教育,传承古树名木文化,增强全社会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营造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保护第一,推动合理利用。作为“有生命的文物”,古树如同“活化石”,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们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在不损害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开展保护技术、遗传育种、生物学等科学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以及传统节庆、民俗,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开展科普宣教,促进古树名木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更好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平)

(编辑:康丽)

上一篇: 为大自然增添新绿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