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观点 > 立言

莫让“天赋基因检测”坑家长

作者:梁爽

在口腔黏膜上提取唾液,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检验,就可以测出孩子有哪些天赋。看到这样的信息,你会动心吗?

央视新闻日前报道,某基因检测机构以“解码人生密码”为宣传语,声称提供一份孩子的口腔黏膜样本,通过基因检测分析,就能知道孩子的智商、情商等几十种天赋结果,费用在400元至9800元不等。

这样的宣传语吸引了众多家长前去咨询。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多家权威机构发文称:“基因检测能够检测出孩子的天赋,并没有科学依据。”孩子有没有所谓的天赋,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先天基因作用,后天成长环境、教育因素,甚至专长训练都能够影响孩子的天赋。但基因检测技术只能分析人体的遗传信息,识别与生理特征、疾病风险和代谢能力相关的基因,无法精准预测孩子的天赋。

所以,基因检测无法单一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很多家长想靠基因检测来决定孩子的未来,无疑是交了“智商税”。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对基因检测趋之若鹜?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有关。面对当前发展迅猛、竞争压力加剧的现实情况,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父母的普遍心理。部分检测机构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编造出一套看似“天衣无缝”的话术,诱骗部分家长“入局”。

其实,这种“天赋基因检测”的把戏,本质是利用公众对基因技术的信息不对称牟利。

从法律视角审视,这类行为已构成多重违法。某机构宣传中“准确率99%”的表述,经查证完全虚构,触犯了广告法规定的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同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承担三倍赔偿责任。

在医疗监管层面,国家药监局明确将疾病易感基因检测划归医疗器械管理范畴。但调查显示,78%的天赋基因检测机构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其使用的检测设备也未通过国家审批,涉嫌违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更严峻的是个人信息保护危机。基因数据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中的敏感信息。某检测机构数据库泄露,8.6万份基因数据被“打包叫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关于敏感信息处理的规定。

莫让“天赋基因检测”坑家长,需要多方合力。

市场监管部门应建立基因检测广告负面清单,将“命运预测”“性格分析”等纳入禁用词汇;司法机关可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基因诈骗案件的定罪量刑标准;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可建立基因检测服务黑白名单制度,定期公布违规企业信息。当然,作为家长要理性对待,与其依赖基因检测,不如关注孩子的兴趣、性格和成长环境,避免落入商家的消费陷阱。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将消费级基因检测纳入监管视野。只有筑牢法律防线,才能让基因技术真正造福人类,而不是沦为骗局的“新马甲”。(梁爽)

(编辑: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