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新闻 > 各地新闻

学雷锋,让爱在春日绽放

编者按

雷锋精神,是一座永恒的丰碑,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我们欣喜地看到,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从社区的志愿服务到街头的爱心帮扶,从校园的公益行动到警营的为民服务,无数平凡的身影正用实际行动诠释和弘扬着雷锋精神。

为学习模范,表彰先进,营造人人践行雷锋精神、争创一流业绩的浓厚氛围,日前,省委宣传部决定,命名34个集体为“2024年度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60名同志为“2024年度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其中,我省政法系统3个集体、8名个人获表彰。本期聚焦政法领域获命名的3个集体,记录他们践行雷锋精神的温暖故事。


西安市灞桥区“银发警务”服务队

主动警务 提升效能

“银发警务”服务队民警为老年人免费发放智能定位器。  丁仁圣 摄

本报记者 姜争民 通讯员 陈涵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是一个拥有70多年历史的老旧城区,这里小区密集,老龄化相对严重。公安灞桥分局纺织城派出所借学雷锋活动为契机,在“警社共治”基础上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银发警务”模式,旨在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实现了“被动警务”向“主动警务”的有效转变,为广大老年人安享晚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4年5月,纺织城派出所率先成立了西安市第一支学雷锋“银发警务”服务队。该服务队聚焦辖区老年人群体,以社区民警为主体,由治安协理员、社区工作者、法律工作者、退休老党员及医护工作者等多方力量联合组成,针对辖区孤寡、独居等特殊老人群体,定期开展巡逻防控、隐患排查、普法宣传、走访慰问、矛盾调解、暖心服务等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全力为辖区老年人安享晚年保驾护航。目前,纺织城派出所已组建4支学雷锋“银发警务”服务队,服务队人数达到47人,共服务老年人300余人次。

“纺织城派出所成立的这支‘银发警务’服务队,帮了我们社区的大忙了,民警们每天都来社区,为老年人宣传反诈知识,还手把手为一些老年人下载国家反诈APP小程序,真的太好了。”2月28日,一印社区主任任增誉说道。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纺织城派出所在警务室专门增设“银发警务”服务窗口,简化办事流程,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实现了“被动警务”向“主动警务”的转变。目前,社区民警已累计为60多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和帮助,同时,在治安协理员和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对辖区265名孤寡、独居、易走失、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逐一登记造册,积极与社区合作,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行动,定期上门探望这些特殊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帮助150余次。

“有一次,我爸突然身体不适,幸好被民警在走访时发现,当即打电话给辖区医院,老爸才得以及时救治。”居住在三棉社区的王先生说道。

辖区经常出现老年人走失类警情,尤其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走失后,大多说不清楚自身及家庭情况,寻找时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冬季、雨天或夜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近2年来,纺织城派出所通过工作积累,制作了一本26名易走失老人的“精准画像”登记册,对走失老人的家属联系方式、住址、照片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有效提升了走失类警情的处置效率。同时,派出所经过多方协调,争取资金为易走失老人免费发放智能定位器。一旦老人走失,家属或民警即可通过手机APP迅速锁定老人的位置,紧急情况下,老人也可以根据设备上的“SOS”一键按钮直接向家人进行紧急呼救。该设备还具有围栏功能,老人离开家一定距离就会自动报警,极大缩短了寻找走失老人的时间,降低了发生意外的风险,深受辖区群众的欢迎。

“‘银发警务’服务队,通过2年来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真正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实事,特别是预防老人走失智能定位器、‘邻里守望’学雷锋活动,得到了辖区群众的一致认可,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此项工作开展下去。”纺织城派出所所长张华伟说。


咸阳市渭城区渭阳司法所

排忧解难 情暖万家

咸阳市渭城区渭阳司法所开展普法宣传志愿服务。  李晓坤 摄

本报记者 郭朝霞 通讯员 耿向荣

在咸阳市渭城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雷锋精神为指引,活跃在法治工作的前沿阵地,频繁穿梭于社区、学校和企业之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治为民的理念。他们,就是渭阳司法所的工作人员。

近年来,渭阳司法所紧紧围绕“立足岗位学雷锋”的要求,秉持“学习雷锋践使命、惠民普法暖人心、排忧解难纾民困”的工作理念,通过普法宣传、矫正帮扶、法治服务等一系列举措,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在辖区内织就了一张温暖的法治服务网。为更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渭阳司法所联合15名社区法律顾问,选拔培养了141名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全年调解矛盾纠纷35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

“我妈去世后,我爸又找了个老伴,这房产以后咋分呀?”

“小明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他应该怎么办呢?”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合同纠纷挺多,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在社区,渭阳司法所邀请法律专家举办讲座,针对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劳动权益等居民关心的热点法律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并现场答疑解惑;在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结合生动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企业,为管理人员和职工举办法律培训,助力企业依法经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渭阳司法所始终坚持“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全身心投入到纠纷调解工作中。

“李大哥、陈大哥,虽然你们在合同中对过户时间和附属设施的转让没有明确约定,但咱们得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同时也要尊重和依据一般交易习惯和公序良俗,合情合理解决问题。打官司耗时费力,还可能产生败诉风险,承担不少费用。”调解员李晓坤耐心地说道。

2024年5月16日,李某与陈某因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求助渭阳司法所。调解员朱朋绒、李晓坤接手案件后,仔细审查合同,确认其合法有效,但双方对过户时间及附属设施归属存在分歧。朱朋绒、李晓坤分别与两人进行沟通,李某要求按时过户并获取附属设施,陈某则解释有难处需继续使用部分设施。调解员耐心安抚,并依据民法典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强调依法办事与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指出诉讼成本高且风险大。随后,他们提出多个和解方案,并促成双方面对面协商。经过多轮讨论,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小李是一个因故意伤害罪被判缓刑的年轻人,刚被纳入渭阳司法所的社区矫正范围时,内心充满了抵触,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希望。司法所所长孙欣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主动上门,与小李促膝长谈。了解小李的情况后,孙欣炜不仅耐心开导他,还四处奔波帮他寻找工作机会,小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真接受矫正。

2024年8月7日,老刘因房产分配问题走进渭阳司法所求助。老刘年事已高,老伴过世后独居老屋,他想确保自己的居住权益,并合理安排房产给子女,但对法律程序不了解。司法所工作人员王少锋热情接待了老刘,耐心听完他的担忧后,详细讲解了民法典中关于财产处分、居住权设立和遗嘱订立的规定。王少锋建议老刘设立居住权并订立遗嘱,还可以考虑遗嘱公证以增强法律效力。由于老刘文化程度不高,王少锋主动为他免费代写法律文书,并逐条解释条款含义。他还积极联系公证处,为老刘协调了公证服务。

渭阳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辖区内书写着法治为民的动人篇章。他们以雷锋精神为指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商南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

点滴守护 为民担当

商南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民警帮群众的电动车轮胎充气。  张华 摄

本报记者 李煜

“嘿呀,您可别小瞧了平凡事儿,这里头藏着的伟大能量,那可够让人惊艳!‘学雷锋’,这些娃们可不是光嘴上说说,那都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雷锋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处,一门心思守护着咱鹿城百姓的平安。”3月1日,虽说是周六,但在商南县公安局的“暖心警务会客厅”,仍然有不少群众前来寻求帮助,72岁的李大爷就是其中一位,他口中的“娃们”,就是商南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民警们。

近年来,商南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秉持着“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暖心警务”理念,巧妙地把学雷锋活动和公安业务工作无缝对接,依托街面警务站,精心打造出“暖心警务会客厅”和“爱心驿站”,把警务站变成了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的前沿阵地。他们忠诚履职,不遗余力地为老百姓解决困难,把“学雷锋”这件事融入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警察同志,环城路上有个醉酒男子躺在地上,情况不太好,你们赶紧来看看吧!”2024年11月22日晚上9点多,巡逻民警接到群众求助。民警赶到现场,只见一名男子躺在路边,浑身散发着浓烈的酒气。民警试图叫醒他,可该男子意识模糊,说话含糊不清,根本问不出家庭住址和亲友信息。没办法,民警只好把他搀扶到安全地带,陪着他慢慢醒酒。经过2个多小时的耐心守护,男子酒醒了些,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属联系方式。民警二话不说,开车把男子安全送回家,交到家属手中。临走时,民警还不忘叮嘱家属:“以后可别让他喝这么多酒啦,太危险了。”

不管白天黑夜,在商南县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他们巡逻的飒爽英姿。从处理重大突发事件,到帮群众解决日常小麻烦,他们始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警察就在身边,安全稳稳当当”。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大队推出了“12345群众工作法”“五事五彰显”“学会三种语言”等一系列实用的服务新机制,因地制宜,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大队依托人民广场警务站和文化广场“小木屋”,精心打造了“暖心警务会客厅”。在这个“会客厅”里,桌椅、热水、充电器、医药箱、修理箱、打气筒等一应俱全,集纠纷调解、咨询宣传、便民服务、会客建言等功能于一体,真正做到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冯姨,快进来坐,我给您拿报纸,喝口茶歇一歇。”值班民警老刘热情地招呼着。2月20日下午4点多,冯老太拿着一把雨伞,笑容满面地来到“暖心警务会客厅”,说道:“前几天下雨回家,雨太大了,路过这儿,娃们借给我一把伞,今天特意来还,谢谢你们。”冯老太因为征地拆迁的问题,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是这里的“常客”。值班民辅警每次都把她接到“暖心警务会客厅”,耐心地给她讲解法律法规,劝导她要依法依规、理性维权。时间久了,大家都熟络起来,民警在街上巡逻碰到她,还会邀请她到“会客厅”坐坐,聊聊家常。

2024年,两个“暖心警务会客厅”累计接待群众2000多人次,开展安全防范宣传和提供咨询服务1200多次,提供热水、手机临时充电等服务300多次,帮助群众找回遗失物品35次,调解纠纷126起,救助群众380人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服务无止境。正是靠着这份暖心服务,商南县巡特警大队把警民关系处得像一家人一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许和认可。

(编辑: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