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填写手机号码、身份证信息、进行人脸验证已经是使用各种应用、小程序时最常见的操作。
与此同时,实名制背后,互联网公司对个人信息的窥视和利用问题却无法忽视。
海量个人信息被透露,无形之中也使得“贩卖”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找到了可乘之机。比如,学生简历、房产信息、驾驶证信息、病人病历等。
网络身份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此种矛盾。
“网号”“网证”可用于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非明文登记、核验自然人真实身份信息,并使用“网号”“网证”进行非明文登记、核验,无需向互联网平台等提供明文个人身份信息。
在统一的“网证”制度下,单个平台无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能大幅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目前,申领和使用“网号”“网证”的应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已在多个应用商店上线。
在社交媒体平台,不少用户反馈已经注册申领到了网络身份认证凭证。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正处于试点阶段,已上线试点APP和场景共67个,包括部分政务APP和互联网APP,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小红书、QQ等。
据悉,后续有关主管部门还将继续研究适用的应用场景,包括互联网用户账号实名注册、登录,对存在涉诈异常账号的用户身份重新进行核验。(袁大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