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4个跨行政区划检察院,分别是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秦岭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关中平原地区人民检察院、陕北高原地区人民检察院。它们作为省检察院的派出机构,跨区划管辖涉秦岭、黄河流域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西安铁路运输分院作为上一级检察院履行相应诉讼职责。”1月31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勇向记者介绍。
据悉,4个跨行政区划检察院的保护重点涵盖了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大地域,实现了对陕西地域全覆盖。自4个跨行政区划检察院成立以来,已收集跨区划案件线索43条,立案31件,发出检察建议34份,通过办案解决了跨区划案件“一方管不了、各方都不管”等问题,改革预期目标初步实现。
聚焦重点 立案监督
“针对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路线多、跨区域监管难问题,我们以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历史机遇为契机,借助‘外脑外力’,构建了‘人大、政协监督+专家辅助+公益组织参与’的新监督格局,有力推动不同行政区划多层级行政主管部门协同履职,同向发力,以法治力量守护秦岭绿水青山。”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惠琳琳介绍道。
除此之外,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还在秦岭文化遗产保护、黄河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开展法律监督,全力当好生态检察卫士。
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结合办案提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27份,聚焦极致办案凸显“专”的特色。2022年,1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1案被评为全国优秀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目前已有13案入选全国、全省各类典型案例,监督效能得到新提升。
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推行同步召开公开听证会和专家论证会的工作方式,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损害赔偿程序前置、适用财产保全、从业禁令等制度,规则创新取得新突破;积极运用最新理念指导办案,大胆“以事立案”,变线索导向为目标导向,流程再造有了新尝试。截至目前,跨行政区划检察院已向区划检察院移送案件线索23件,接受移送跨区划线索3件,并与铜川市人民检察院试点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形成合力 共护生态
2022年以来,陕西省检察机关紧扣跨区划检察工作需要,大力提升业务素能,不断补齐短板,在注重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大力借助“外脑”,利用大数据赋能,不断扩大跨区划治理的“朋友圈”。
2022年4月21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联合安康市林业局等单位,在平利县马安山村联合建立“安康生态司法林业碳汇教育实践基地”。这个集生态司法碳汇宣传教育、被告人异地补植复绿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实践点将以点带面,扩大安康生态司法碳汇工作的影响力,进而推动整个秦岭的生态司法碳汇工作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始终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与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既讲监督更讲合作,形成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与安康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建立了“河、湖、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四长制系列协作机制;与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制图院等3个单位建立数字检察与空间信息融合创新中心;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联合成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检察应用联合实验室”;稳步扩充专家库,成立顾问团队,建立8个生态司法基地,聘请各类专家10人,特邀检察官助理6人、听证员35人;与公益组织密切联系,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途径得以拓展。此外,秦岭北麓检察院、秦岭南麓检察院联合区划检察院、职能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开展了“公益守护绿水青山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系列公益活动。
打破限制 追根溯源
聚焦秦岭核心保护区,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办理了督促整治破坏秦岭核心保护区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系列案件。依托大数据深度挖掘,他们发现西安、安康两市交界处的秦岭核心保护区,有大量人员非法徒步穿越,破坏野生动植物。
“由于非法穿越线路横跨秦岭南北麓,在西安、安康市多个县区有进出口,涉及的监管部门众多,单靠一方是管不了也治不住的。”陕西铁检分院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团队负责人南崇敬说。立案后,分院组建3个办案小组,摸排线索15条,委托野生动植物及水源涵养领域的6名专家,对危害情况进行评估,并与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合作,运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针对52条非法穿越路线,形成多维信息聚合地图。最终,陕西铁检分院会同秦岭北麓检察院、秦岭南麓检察院同时向多个层级、多个县区的相关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各主管部门已开展专项行动11次,参与执法人员185人,组织50余人次清理垃圾,累计清理垃圾400余公斤。
2022年9月,关中平原检察院和陕北高原检察院在协同办理蒲城某公司向铜川市跨区划倾倒工业固体废物案时发现,尽管当地行政机关已在本区划内履行了职责,但在溯源治理上却因管辖问题难以深入。立案后,2个跨行政区划检察院通力合作,打破了地域限制,追根溯源,协同地方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对涉案企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运输、处置和漏缴环保税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效果。(本报记者杨扬夏子通讯员解锐张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