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王爽
编者按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利,改善儿童的生活,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随着社会的进步,少年儿童问题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变化。把儿童推到镜头前取悦观众以赚钱盈利,诱导儿童大额消费、过度消费,以“儿童食品”为噱头虚假宣传盈利……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本报针对这些社会高度关注的少年儿童权益保护问题推出系列报道。
3岁的孩子做吃播,被父母喂养到70斤,体重超过同龄孩子1倍;刚过完5岁生日的小女孩,熟练地拿起粉底和眼影,对着镜头教大家如何化妆;7岁的小网红每天晚上放学后直播两个小时,除了唱歌外,还穿着露脐装跳各种网红舞蹈;一些家长故意给宝宝喂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拍摄宝宝表情取悦观众……
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平台上记录自己的生活,其中记录孩子们生活的短视频也随之增多。孩子自带的“软萌”属性,让这类视频广受人们喜爱。随着粉丝的增多,很多萌娃账号开始在短视频中植入广告,实现流量变现;而同质内容的增多,也让一些账号为了吸引眼球“另辟蹊径”。
“晒娃”出现畸形化
带孩子在户外玩耍,阳光下,妈妈拿出了某品牌的儿童防晒霜,推荐它的好处,视频下方挂着购买这款防晒霜的链接;给孩子做饭,推荐调料,声称这款调料做出来的饭很香,孩子能多吃一碗,视频下方挂着购买链接……
一个拥有650万名粉丝的网红妈妈,刚开始的视频单纯是晒娃和分享孩子的辅食,随着关注度和粉丝量的不断上涨,植入的广告逐渐增多,给孩子做饭的视频逐渐重口味,随后,植入的广告开始变得五花八门。记者在其报价平台看到,植入一条广告报价达2万元,孩子成为了家长挣钱盈利的工具。
而对于这样给孩子吃重口味、油腻的食物,从事中医药行业的医生段婷表示,孩子的脾胃比较虚弱,脏器没有成年人那样成熟。如果给他们吃太多重口味食物,会影响脾胃功能,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长期损伤脾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有很大影响。
网红儿童背后的利益链
涉及孩子用品甚至是超出孩子用品范围的各类广告,在“网红儿童”短视频中层出不穷。记者查看了一些“网红儿童”的账号主页,绝大多数的简介上都可以看到“好物推荐”“视频好物戳橱窗”“找我官方合作”等字样。
西安一家网红孵化机构的业内人士费女士告诉记者,这些运营儿童短视频的账号月收入大约在10万元至15万元,其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商业利益链条。签约公司会为账号内容创作者配备编导、策划、拍摄、后期、商务、中后台团队等。创作者在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之后,通过直播带货以及广告合作等方式盈利。不仅如此,甚至有不少网红账号给家长讲解“亲子号怎么运营”“亲子号怎么变现”等。
据费女士说,主打儿童网红的账号,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无脚本拍摄,也就是记录孩子的生活日常,孩子多以自己的平日状态出镜,然后由家长对拍摄素材进行深度加工,配以声音及文字,这一类型大部分都是通过记录真实生活涨粉之后实现变现。第二类是预先设定脚本表演,也就是刻意由儿童出演一些剧情,在此过程中谈论与孩子年龄不匹配的认知内容,以此博取关注,吸引流量。第三类多是打着孩子名义分享商品,其间植入孩子使用时的照片。这些账号在公司的运作下,其视频会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点赞及网友评论,粉丝量激增,如此也就成为创作者投放广告、接商业合作的资本。
从事幼儿教育行业20年的幼儿教师雷红告诉记者,为了牟利“啃小”,实则是“坑娃”。孩子由于年幼,心理发育不成熟,长期将孩子推到镜头前,一方面会严重透支孩子的精力,另一方面会暴露隐私,甚至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损伤,导致孩子在成长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形成功利思维和浮躁心态。
国家出手重点整治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1年7月联合发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增长。
今年4月,为保障未成年人合理合法使用网络、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合法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网信办)会同司法部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针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重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要有防沉迷和治乱象两个方面。在国家网信办公布的2022年清朗行动“清单”中,包含打击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内容,从严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借未成年人牟利打造“网红儿童”等行为。
其实,2020年7月国家网信办就已经发布通知,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严格排查后台“实名”认证制度,严禁未成年人担任主播上线直播。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
2021年11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部分网络文化平台存在“儿童邪典”内容、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等不良现象和问题,对未成年人价值观产生错误影响,严重妨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深入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特制定该工作意见,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对出现未成年人单独出镜或者由成年人携带出镜超过一定时长且经核定为借助未成年人积累人气、谋取利益的直播间或者短视频账号,或者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做性暗示动作等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雷红说:“对‘网红儿童’除了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社会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监护。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安全、清净的环境,不要为一己私利,让孩子过早利用网络进入商业活动。”
而对于相应的短视频发布平台来说,也应该自觉履行好主体责任,严把第一关,严格落实主播准入条件和年龄限制,严格审核涉及未成年人的直播信息和视频内容,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记者魏鑫梁爽)
记者手记
别让纯真变了味
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用网络承载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并且分享给众人,甚至是推荐孩子使用过的好物,都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广告植入增多、直播带货火爆,晒娃逐渐畸形化,萌娃竟然沦为了挣钱的工具。
在一则雪地里摔娃的短视频中,不少网友留言:“晒娃的视频里都挂着小黄车就让人很反感。”“我也是孩子母亲,利用几岁的孩子挣钱真的好吗?”“让他们干着不属于自己年龄的事情,讨论着大人世界里的情感话题,太离谱了!”“硬生生把几岁的孩子吃到七八十斤,孩子此时像是父母无限的资源……”网友的留言究竟刺痛了谁的心?
靠着娃就可以月入过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在金钱的驱使下,孩子身体和心灵的承受力,似乎被忽略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一次次过度曝光、错误观念引导,很可能会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扭曲。同时,这些所谓的“网红儿童”视频也会给触网的另一部分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影响。而父母如此“晒娃”,对孩子更算不上是爱。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同时,国家网信办也连续两年出手,从严整治“网红儿童”“软色情”等问题,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别让孩子的纯真变了味道,无论是热衷于萌娃的炒作者还是看热闹的围观者,抑或是孩子最亲的父母,都请用好手中的镜头,去记录和感受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才是真正的爱与陪伴。(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