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小法庭”凝聚为民大情怀

——陕西法院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侧记

作者:刘鸯 刘纯博

从陕南秦岭腹地到陕北黄土高原,从汉江两岸到渭水之滨,陕西法院445个人民法庭星罗棋布,2000余名法官干警扎根基层、厚植乡土、辛勤耕耘,把对法治的忠诚延伸到三秦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融进司法为民的每一次实践。

2021年以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组织全省三级法院党组班子成员深入268个人民法庭进行专题调研,以开展全省法院人民法庭标准化规范化“两化”建设为抓手,明确了人民法庭“5+5”建设模式(即基本用房齐全、外观标识统一、功能设施完备、队伍结构合理、经费保障到位和职能明确、责任明晰、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效果良好),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职能定位向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转型升级。

服务延伸  基层治理增质效 

“惠民工程是大好事,大家都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受益者,要放开眼界、转变观念,配合政府办好惠民工程才对呀!”面对干部群众各抒己见,法官现场讲法说理。4月中旬,延安市黄龙县人民法院三岔人民法庭积极发挥“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使一场持续了七八年的宅基地侵占村集体公共道路纠纷得以及时化解。

今年起,该县实施乡村振兴惠民工程,由政府出资70%为农户翻新围墙。眼看赶上了好政策,可三岔镇长石头村村民任某家的院墙却被柴草围挡。原来,任某家宅基地长期侵占村集体公共道路,与村民发生多年嫌隙,因此翻新围墙遭到村民阻挡。虽然村镇两级已组织多次调解,但双方都不愿让步,惠民工程只能暂时搁浅。

当村支书将这一纠纷反映到三岔人民法庭后,庭长朋礼奎迅速带领干警赶到村委会,召集各方当事人,并邀请镇、村、司法所干部及群众代表,开启“两说”工作模式。

最终,任某同意退还所占集体土地。法官趁热打铁,当天就组织挖地基。第二天,一面崭新的院墙便砌了起来。

这是基层人民法庭发挥延伸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2021年9月,省高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智在长武县人民法院亭口人民法庭调研时就曾强调:“要深入推进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端和疏导端用力,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和速裁机制作用,努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解纷。”

近年来,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坚持执法办案与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两手抓,立足各地实际,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深化“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工作机制,探索总结出了咸阳“五链共治、法在基层”、凤县“236”等一批富有陕西特色的诉源治理新“枫”景。

旬阳市赵湾人民法庭工作经验入选2021年全国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2021年12月,省高院出台《关于对接综治中心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意见》,全省88个诉讼服务团队入驻当地综治中心,促进矛盾源头化解。

深入实际“一巡多效”增便利

身背国徽,手拿横幅,4月25日,商州区人民法院沙河子人民法庭法官干警又一次带着案卷,将庄严的审判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

驱车近两小时到了山脚下,法官闫伟伟熟练地背上国徽,带着审判团队干警,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间小路徒步去往目的地——沙河子镇最偏远的村组。受理这起离婚纠纷案后,闫伟伟了解到其中一方当事人身患残疾,加之山路难行交通不便,于是决定巡回审理此案。

走了快一个小时,终于到达当事人家门口。法官干警无暇休息,赶紧张罗布置法庭。木棍、木板、绳子、石头,大家就地取材,很快搭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巡回法庭。

斜阳下,巡回法庭的横幅随风飘展,庄严的国徽正中而立,法庭简易而肃穆。随着书记员一声“现在开庭”,巡回法庭再一次送法到家。

从大山深处到田间地头,巡回法庭时常游走在各个村落,便民利民的同时,一堂堂生动的普法课也在乡间将法治理念播撒。

近年来,全省法院人民法庭精准对接当地实际,延安、榆林、铜川、安康等地人民法庭推出“苹果法庭”“能源法庭”“旅游法庭”“赶集法庭”等特色巡回审判机制;宝鸡法院在交警大队设立交通巡回法庭,及时就地化解纠纷、以案讲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审理一案、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

2021年以来,省高院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院领导调研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优化法庭布局,在全省30家基层法院城区人民法庭挂牌少年法庭。汉中中院在11个法庭挂牌生态环境特色法庭。宝鸡中院经保留、改建、撤销后,全市法院法庭数量由47个变更为43个。经过“并改建撤”,全省法院撤销23个人民法庭,合并4个人民法庭,迁址11个人民法庭,更名27个人民法庭,调整1个人民法庭设置地点,在辖区各乡镇、中心社区,特别是交通不便、地域偏远的乡镇设立巡回审判点、诉讼联系点,形成以“综合审判为主、专业化审判为辅、巡回审判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司法服务网络,实现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司法服务全覆盖、精准化、一体化。

智慧牵引司法为民更贴心

“真没想到,被拖欠了一年的工资,这么快就拿到了!”身处上海的当事人说。

去年10月28日,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法院大河坎人民法庭通过诉前调解方式,远程调解一起劳务合同纠纷,为远在上海的当事人追回劳务费6000元。

出于对汉服的喜爱,原告曾受雇于被告严某经营的汉服体验馆做兼职,但被告一直未支付劳务费。2021年,因汉服馆停业,原告远居上海市,为了讨要劳务费,通过网上立案将严某诉至南郑区法院。大河坎法庭受理后,委派诉前调解员通过“互联网+智慧法院”在线平台,组织开展诉前调解。

不同以往的是,该案从立案、送达、诉前调解到最终履行,全部通过线上方式完成,前后仅用时5天,极大方便了身处异地的当事人。

大河坎法庭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不断创新审判方式,积极探索便民利民举措,有效应对疫情对审判工作的不利影响。2021年,法庭开展网上立案32件、电子送达案件491件,通过“云上开庭”远程审理案件59件,真正实现了“网络数据多跑路,人民群众少跑腿”。

近年来,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坚持信息化建设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全省119个人民法庭配备科技法庭,286个人民法庭实现案件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157个人民法庭实现一站式对接,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基本实现信息化硬件、便民设施、车辆配置、安防设施“四完备”。

为不断优化人民法庭布局,近三年来,全省法院累计落实经费1.6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人民法庭20个,增配或更新人民法庭办案用车113辆。商洛法院按照“一法庭一法警”标准,配齐司法辅警,解决了全市42个基层人民法庭供暖问题,并先后投资503万元,为人民法庭采购办公办案信息化装备,完成科技法庭升级改造;渭南、延安等法院持续改善法庭干警生活、办公环境,加大法庭车辆装备保障、办案信息化建设投入。

2021年,省高院在全省法院开展人民法庭“两化”建设示范法庭、达标法庭评定活动,大河坎法庭等19个法庭、西安市周至县人民法院终南人民法庭等60个法庭被评定为首批示范法庭和达标法庭。今年5月,省高院联合省委宣传部开展陕西省“枫桥式人民法庭”“新时代马锡五式好法官”评选宣传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刘鸯 通讯员刘纯博)

(编辑: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