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百姓所理解的平安,无非就是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前治安不太好,时不时有盗窃打架闹事的情况发生,有些村里有‘村霸’、有些小区里有‘沙霸’。现如今,‘村霸’‘沙霸’不见了,不论是走在街上还是社区里,常常能看到巡逻民警的身影。要是留心抬头看看,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摄像头,在震慑不法分子的同时,也让咱老百姓心里踏实,有安全感。”5月11日,西安市长安区居民李建国说。
李建国的所感所想只是近年来陕西省平安建设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
近年来,在中央政法委有力指导和省委坚强领导下,省委政法委团结带领全省政法机关忠诚奋进,履职担当,“平安”二字的意义从生命财产安全层面不断扩展延伸。我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落实,平安陕西建设扎实推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2017年至2021年,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满意率由94.75%提升至97.68%,全省社会治安满意率由93.59%提升至98.03%。2021年,延安市、宜君县、莲湖区、富平县分别获得“长安杯”和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称号。简单的数据变化和荣誉背后,是全省政法机关为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所付出的努力。
■完善机制推进大平安工作格局
平安是民之所盼,是发展根基。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政法机关贯彻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依法履职,攻坚克难,持续抓好平安建设。
2019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陕西的决定,成立了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省委平安办。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平安建设工作考评及授“平安鼎”实施办法(试行)》,将平安建设重要指标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坚持一手抓“经济报表”、一手抓“平安报表”,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陕西打造了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
2020年以来,我省平安建设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完善了省委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省委平安办工作细则,建立了省委平安办联络员制度。全省各地普遍建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项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建立平安指数预测预警系统,形成了“每月通报、半年预警、年底测评、年度考核”的平安建设考评体系。围绕“发案少、秩序好、服务优、群众满意”目标,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平安创建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1年,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平安建设纳入全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章部署,印发了《平安陕西建设实施规划(2021—2025年)》。陕西健全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出台了年度平安建设考评实施细则和重点县(市、区)认定管理评价指标。2021年,全省3个市(区)23个县(市、区)被授予“平安铜鼎”。
■防控风险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等重要节点、重大活动安保维稳任务,确保了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期间全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我省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走在西部前列,并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为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陕西省公安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建厅分别牵头深入开展信息网络、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四大行业领域整治工作,排查了一批行业乱象,行业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去年以来,我省深入开展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涉疫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加强情报预警、风险评估、源头化解、应急处置等工作,切实加强治安防控,坚持打防管控一体推进,依法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对28个治安突出问题和混乱地区进行挂牌整治,组织开展“雷霆2021—破小案暖民心”等专项行动,全省治安案件同比下降4.7%;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上升33.7%。咸阳、汉中等市加强“三见警”(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执勤点建设,壮大“红袖章”等群防群治队伍,不断增强治安防控效能。
■重心下移夯实平安建设根基
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夯实平安建设根基,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
以人为本,平安为先。陕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2021年,省委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综治中心平台建设运行的指导意见,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省委平安办、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促进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目前,省市县镇村五级综治中心全部挂牌运行,全省划分基础网格8.68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0.95万名。西安市社会治理平台指挥调度近2万名专兼职网格员参与疫情防控。安康市打造“治理+说理”综治中心运行模式。
陕西积极推动现代科技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平安建设信息化水平。全省建成智慧安防小区2762个,可预防性案件明显下降。西安、渭南市“雪亮工程”建设顺利通过全国验收。西安市研发长安e格APP投入使用。宝鸡市依托政务云推进“9+X”综治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省市县镇四级综治视联网基本实现全覆盖。
■试点引领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2021年,陕西省委领导小组印发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陕西的实施意见,坚持省级统筹、市级发力、县区实施、镇村落实。连续3年在榆林、铜川、咸阳、宝鸡、安康召开试点工作交流会和推进会,分阶段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去年7月,全省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推进会召开,第一期试点的5个城市开展自查自评。陕西出台综治中心平台建设运行指导意见和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等文件,突出分类实施,建立完善省级包联指导机制,指导各市(区)找准自身定位、认领试点项目。各市(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经验亮点。
西安市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探索解决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难题,争当“全能冠军”;宝鸡市深化社区警务“四单一图”工作;咸阳市开展“五链共治”和“七室一院”创建工作;渭南市创新“一三五”工作机制;延安市丰富拓展“两说一联”机制,探索“党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榆林市推广社区治理“4+X”经验做法;汉中市构建“一网四化三统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安康市全域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商洛市推行“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杨凌示范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办结率98.9%。各市(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整体推进,创新提升,推动全省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何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