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检察

府谷检察院把公益诉讼这颗“钉子”牢牢楔在黄土高原

作者:王超

府谷,这里是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交汇,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这里有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八月整个府谷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下焕发着郁郁生机。从墙头农业园区出发,沿着黄河向西至府谷县城,左手黄河,右手山谷,山与河交相辉映,共成一景,荒山上的防护林摇曳生长,沟沟峁峁披着绿装。黄土高原,这片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在府谷县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这是上个世纪陕北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地处黄土高原北端的府谷县一度因为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春季经常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和其他处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的县区一样,这里同样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数以亿吨计的泥沙在黄河巨浪的裹挟下奔涌而出,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生态灾难的同时,土地硬石化、沙化加剧着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农村优质耕地不足、塬面侵蚀剧烈,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急剧恶化。经历了工业经济2.0时代和2001年加入WTO,国家工业疯狂发展,能源需求量呈指数上升,埋藏在黄土高原下的自然资源遭受了过度的开采和破坏,让本就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加支离破碎。

2015年12月,检察公益诉讼正式登场,进入公众视野。这为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公地悲剧”屡屡上演,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来提供了司法智慧和方案。这里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基层检察院——府谷县人民检察院说起。

治水必治山,治山先兴林

清人赵仁基《论江水》一文说:“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府谷县位于陕西北大门,也是整个黄土高原的北端。县域面积3229平方公里,全都坐落于黄土高原之上。由西北至东南流向的黄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四条大川和相应的五道梁峁为骨,黄河流经府谷县6个乡镇,全长108公里,四大支流从旁间次汇入。水资源较周边县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却仅仅25.02%(2015年)。为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府谷县人民检察院紧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目标,积极履行公益诉讼职责,全面开展针对破坏耕地、林地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从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府工作入手,监督行政机关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走深走实。6年内办理破坏林地、草原,非法占用耕地等公益诉讼案件16件。督促恢复林地、耕地、草地共计813.936亩。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1件,起诉赔偿破坏林木生态修复费用38万余元,全部交至公益诉讼账户用于生态环境后期修复工程。

为了让公益诉讼更好地融入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让检察监督更加“亲切”,更加高效,更加常态化,府谷县人民检察院与国土、林业等多个行政机关部门达成公益保护共识,以解决问题为先导,共建办案协作机制,联合专项行动,共同宣传保护。6年的协同努力使黄土高坡逐渐由黄变绿,以“检察蓝”呵护“生态绿”,初步实现了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绿肥黄瘦”。                                                                                                                                                                                   

牵住挖山“牛鼻子”,防治能源化工污染

府谷县城襟山带水,自然资源富集,厚厚的黄土层覆盖着各类矿藏20多种。煤炭已探明储量200亿吨,高岭土探明储量3.59亿吨、居中国之首,是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依托资源快速发展为贫穷落后的府谷县带来了一丝曙光,可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弊病却一样都没有落下。滥挖滥采,粗放式经营,随处可见的露天开采、堆放、焚烧、冶炼。多个山顶被“剃光头”后又“削了头”。

“我们检察机关对于越界开采和能源化工污染持‘零容忍’的态度,因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国有土地出让领域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办案检察官跟记者讲道,除了越界开采、超期开采,甚至有企业假借火烧区治理之名行盗采之实,存在的诸多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少。

“小作坊的石油冶炼、向山沟倾倒油渣、固体废渣,没有专门的人去盯着他们,这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什么都干得出来,被发现了大不了交罚款了事,那还有没被发现的,算总账是赚了的。”检察官小王跟记者愤慨地说。

检察公益诉讼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执法检查,更不是罚款就能了事。“督促恢复土地原貌和惩罚性赔偿”是写入检察建议书里最常见到的一句话。

除了这些,有时一些属于历史遗留下的化工污染问题也困扰着检察官们。办案人员向大家讲述了一个案例:位于县城周边,90年代的废弃铁厂,多年累积倾倒了大量的工业废渣,之后就倒闭了,可工厂的土地使用年限却还未到期,这块地方就成了三不管地带。时隔30年,由于固体废物污染严重,该地常年无植被生长。撒上的草籽未见长出,经过雨刷的冲刷,固体废物显露出来,下雨后刺鼻的气味很严重。在府谷县人民检察院努力下找到了工厂老板,几经劝说,老板最终主动放弃后续土地使用权,在检察建议下,由行政机关合力清除了这一座固体废物“大山”。

“这些年,随着工农业迅猛发展,有毒有害污染源随处可见,危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灾难性的,绝对不容小觑。”办案人员一边说一边向来访人员展示了一些污染现场照片。为了防止危废物污染事件发生,2021年,在他们的努力下,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危险废物、固体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部署会,成立了排查整治专项领导小组,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工业固体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将非法采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治理与土地复垦结合,大力修复矿区生态。但是没有常态化的监督,怎么可能实现长效治理?每年,府谷县人民检察院都会开展以能源化工污染防治为主题的专项监督活动。针对煤炭、焦油等能源化工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大气、土壤、地下水污染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这几年累计立案25件,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全面履行职责,督促收回生态修复费用11.517万元,督促罚款和没收所得553.6392万元,督促清理了固体废物4180余吨。

黄河! 母亲河!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对25万府谷人民更是如此。可在2018年前,在地方民众眼里,黄河是无成本的“过滤器”,是开采致富的“聚宝盆”。污水横流,大量固体废物垃圾倾入河床,行洪安全岌岌可危。沿岸的非法采砂船没日没夜轰隆隆响个不停,黄河两岸满目疮痍,这对处于下游的县区无疑是一场生态灾难。向河床倾倒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物,不仅会抬高河床,构成行洪威胁,同时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对于水质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高度重视母亲河的保护工作”,王主任向来访人员讲出了自己最初保护黄河的初心。“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黄土高原像一位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亲。他高高在上,平时默不作声,就像不存在一般。但他却用水土俱下的方式影响着黄河母亲,行使着丈夫和父亲的职责,当他忍不可忍,沉下脸来的时候,正是黄河母亲用洪水作长鞭教训儿女之日。”

自2018年3月开始,府谷县人民检察院率先启动了前后持续两年的 ”保护母亲河”公益诉讼专项活动。通过执法与司法衔接、县域内多方联动、跨区域协同治理等方式,向相关行政机关累计发出检察建议61件。督促清理砂石、垃圾97.3万余立方米,撤离机械设备73台,拆除违建房屋154间,覆平沙坑63处,整改排污口4处。同时,在检察机关的建议和推动下,府谷县政府2019年累计投入1.41亿元用于黄河综合治理,孤山川黑臭水体整治、新区污水处理二期等工程建设已经启动。

“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黄河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黄河水也日渐清澈,黄河水质变好了,2021年2月,黄河府谷碛塄段迎来50多只白天鹅。这是黄河府谷段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景象。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歌还是那首歌,却早已经时过境迁。(王超)

(编辑: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