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干部与民警共同商讨社区事宜。
本报记者魏鑫
红色的议事空间、橙色的睦邻中心、黄色的爱心驿站、绿色的社区书房、青色的勤务工坊、蓝色的心语聊吧和紫色的博爱之家,你见过这样的“彩虹”社区吗?
红色代表孤寡、橙色代表空巢、黄色代表贫困、绿色代表残疾、蓝色代表军烈属、紫色代表管控人员,你见过这样的“彩虹”民情图吗?
所有的这一切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红会社区都实现了。
打造“七彩”幸福空间
12月8日,记者来到红会社区。青色的勤务工坊是红会社区9名社区干部的办公区域。社区干部将办公面积尽量缩减,腾出空间打造了“红色·议事空间”“橙色·睦邻中心”“黄色·爱心驿站”“绿色·社区书房”“青色·勤务工坊”“蓝色·心语聊吧”和“紫色·博爱之家”,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
今年以来,红会社区引入新城区泽众社区公益事业发展服务中心,采取“社会组织投入+街道基金配套”的方式,设立“三无小区”自治种子基金,试点开展社区营造;探索“社区党委领导、社会组织运作、居民全程参与、种子基金支持”治理新方式和“议题征集、协商讨论、立项审核、过程实施、总结验收和自主维护”社区营造六步法,将过去社区大包大揽的“独角戏”转变为居民自主参与的“大合唱”。
红会社区党委书记王娟介绍,居民如果有想解决的问题,可以推选几名代表和社区干部一起在“红色·议事空间”商量解决办法。其间,每周大家都会碰一次头,沟通问题解决情况,商议下一步做法。目前,红会社区已收集公共议题12个,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决议,确定了急需解决的小区暖气管防冻、小区景观改造、老年人家政服务等4个问题,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红会社区的做法实现了与群众有关的事群众自己做主,我们不再唱独角戏。”西一路街道办副主任刘海波说。针对社区治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和群众的需要,红会社区从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以及“两代表一委员”、小红帽志愿服务队队员、居民中选聘了一批社区治理顾问,又挖掘了一批社区“能人”和“领头人”,组建了社区建设“智囊团”。
优化“七彩”治理体系
红色代表孤寡、黄色代表贫困、绿色代表残疾、紫色代表管控人员……针对民情数据底子不清、情况不明、数据相互矛盾等问题,自2018年起,红会社区在街道办统一安排下,率先试点绘制了“彩虹”民情图,将居民按类别和需求用七种色彩标注,一户一张表格并制作成册,建成了覆盖辖区常住人口1622人和流动人口560人的民情数据库。“彩虹”民情图详细登记了住户家中人员情况,并用醒目的颜色进行标注,方便了社区干部掌握民情。“红色是孤寡老人、橙色是空巢老人,这样的家庭,我们每两天会上门一次。绿色是残疾群众,我们至少每周去一次……”王娟说。
在走访中,社区干部发现老旧小区存在天然气不通、飞线充电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痛点。掌握情况后,红会社区依托“橙色·睦邻中心”共商共议,并多方奔走协调,为京西大厦、市回收公司和第三印刷厂等6个小区接通了天然气,在各小区门口建成了智能充电桩、菜鸟驿站等一批民生服务设施。
在西一路街道办综合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由12块小屏幕组成的占据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显示着辖区一些重点区域的实时动态。“这里不光是实时监控,网格员们在巡查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随时视频连线管理中心,协调相关力量进行处置。”刘海波说。
综合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像是整个社区、街道的“中枢神经”。它依托智慧街道管理服务系统、长安E格和红领生态智慧云系统,在辖区小区安装了智能感知摄像头,录入数据3万余条,全面指挥着网格员们的工作。
构建“七彩”服务联盟
红会社区地处炭市街。1911年,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在炭市街成立,这里的社区也随之命名为红会社区。
红会社区有17个小区,都是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落后。社区党委依托党建共建联合会,整合驻地企事业单位、帮扶科室、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员+院长+警长”等力量。社区通过院落板凳会、邻里议事会等,协调解决了暖气管道、下水管道更换和自来水改造等一批难题,社区法律顾问及时帮助化解了治安纠纷。
自2015年以来,红会社区成立了“彩虹服务”帮帮队,队员从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如今的96人,服务的项目也从打扫卫生拓展到法律咨询、亲情陪伴、书法培训和心理咨询等多个方面。在“黄色·爱心驿站”,一个货架上摆着醋、蜂蜜、米、面等物品。王娟说:“今年,我们引入了小红帽志愿服务队来运营志愿服务,完善了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者们用志愿服务的时长积分可换取礼品,实现了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