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问需于民 让服务更有温度——渭南市委政法委探索平安宣传新路径

本报记者张建锋通讯员张晶晶

“上水夜市扰民类投诉处理慢、不彻底,希望改进。”“希望能够加大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力度,多普及常见案例,尤其要提升老年人群防诈意识”……群众利益无小事,有诉求必有回应。历时8天、25万余份电子平安问卷,为渭南市平安建设“问诊把脉”。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渭南市委政法委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为群众办实事就是要把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下真功夫,拿硬措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政法队伍的新气象、新变化。”这是渭南市委政法委领导班子的共识。

平安建设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今年9月下旬,渭南市委政法委从小切口入手,统筹谋划、精心设置,坚持“一份问卷、数据共享”理念,创新开展平安建设满意度调查活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测宣一体化”工作机制。该模式将测评工作、宣传工作深度融合,让平安建设工作形成监督有手段、整改有方向、宣传有厚度的闭环工作方式,为群众反映诉求、参与监督提供便捷渠道,并能客观反映平安渭南建设成效,真实了解群众批评什么、关心什么、盼望什么,从中检视工作和作风上的差距和不足,最大限度掌握民意,梳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提升平安建设满意度调查精准性,渭南市在问卷设计上花心思,采取电子方式,问题聚焦社会治安满意率、平安建设知晓率、矛盾纠纷调处满意率、扫黑除恶斗争满意率等“九率一度”等内容,市民以不记名形式参与。市民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网址链接、扫二维码等途径,半定向传发扩散,有效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重复使用,实现了调查内容精准度高、测评对象广度宽。

平安建设,不是一次短期性的“冲刺赶考”,而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测宣一体化’工作机制能够清晰、客观地反映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哪些领域取得了成绩,哪些领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用动态方法补短板。通过运用精准的评估数据指导平安建设,看准一个小数点、一个百分比,精准发现问题,做好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等工作,充分发挥市域矛盾隐患防范化解优势。”渭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永刚说。

“这次测评,暴露出市民对平安建设知晓率低,对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工作了解不足等问题。我们及时梳理反馈,强化动态监管,逐项抓好整改落实。”渭南市委政法委综治督导科科长张新杨介绍。在群众留言中,他们梳理出了12类共性问题,涵盖加强普法宣传、小区物业监管、道路交通拥堵等,并按照“分级分类、归口办理”的原则,列出责任清单,为查找问题精准施策,彻底改变部门之间由于职能交叉或职责不明导致相互扯皮的现象,解决了“任务分解难、问题解决难、联动处置难”的困境。

创新工作方式,畅通民情诉求渠道,让群众反映更方便。渭南市依托互联网将平安建设满意度调查工作向社会治理末梢延伸,让更多群众敢说实话、好提建议,助力开创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渭南新格局。 


(编辑:袁大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