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铜川市坚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按照“延伸做实共性工作、扎实做亮特色工作、重点解决遗留问题、项目化推进创新实践”的思路,强化工作保障、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示范引领,努力打造具有铜川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全面构建“大平安”工作新格局。2020年铜川市平安建设满意度达97.11%,位居全省第二位,被授予“2020年度平安市”称号。
2020年,铜川市入围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后,健全纵向社会治理架构和横向协调机制,形成推动试点工作合力。围绕市域社会治理制度需求,铜川市用好地方立法权,制定《铜川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铜川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坚持抓区(县)带乡镇(街道),整合乡镇(街道)审批、服务、执法等力量和职能,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
铜川市紧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推动综治中心建设,发挥社会治理平台作用。建成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并全部实体化运行,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同时,构建“全科网格”,将全市划分为2268个网格,聘用2344名网格员并配发手持信息采集终端,建立起信息采集、传输、流转、处置完整工作链条,实现全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
铜川市坚持创新示范带动,积极拓宽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发挥社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建立市、区(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单位(部门)均设立志愿服务站或组织。成立见义勇为及平安志愿协会,筹资210万元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针对铜川市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多、矛盾复杂的实际,铜川市委建立地企协作社会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关于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资产和职能移交、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
铜川市以项目化管理为重点,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投资3.77亿元建成“雪亮工程”,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目标。全市通过公开征集,先后评选出50多个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并涌现出“和为贵”调解室、宜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云梦堤社会治理和智慧云警务、王石凹地企协作工作室等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品牌项目,打造出市域社会治理的“铜川样板”。(程良财 李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