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市灞桥区司法局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大胆创新,以“三大平台”为载体,以“增强城乡困难群体获得感”为着力点,把“扶贫助弱、保障民生、维护正义”作为工作宗旨,初步形成了“机制完善、管控规范、服务高效、质量提升、品牌彰显”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便民惠民服务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完满完成了改革任务。
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
高标准规划建成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灞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了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各类法律资源,统一入驻,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素集成、部门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只进一扇门,办好公共法律服务所有事”。 全面推进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依托司法所打造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置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接待室,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疑释惑,纠纷调解服务。目前,全区7个街道的公共法律服务站均达到规范化要求。普遍设立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按照职能下沉,关口前置的总体思路,在全区村、社区统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具体承担基层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从而在全区构建起以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统领、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为枢纽,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为前沿的三级平台框架。
着力打造弱势群体“惠民”工程
充分发挥全区公、检、法、看守所、妇联等多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作用,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引导群众采用合法方式表达诉求。2021年以来,灞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律师接待来电来访群众5000余人,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600余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为助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司法局为全区贫困户印制了法律援助精准扶贫明白卡,为其解答法律疑惑、调解矛盾纠纷、免费代理诉讼。对贫困人口申请法律援助不再进行经济审查,实行“三优服务”,即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
全力打造法律服务“便民”工程
全区141个村(社区)醒目位置都放置了公示牌,法律顾问经常深入村(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每季度至少举办1次法治讲座,法律顾问所在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每年至少组织1次大型法律服务进村(社区)活动。近两年以来,全区法律顾问累计开展法治宣传50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1万多人次,规范修订经济合同30余件(次),为村(社区)决策提供法律依据和意见近15件(次),提供法律援助400余件,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200多件(次)。疫情期间,各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募捐。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一所服务一街道”方式,力求实现法律顾问之间、法律顾问与顾问村(居)之间 “无缝对接”。广大村(居)民享受到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同时,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极力打造普法“亲民”工程
大力实施“法治文化阵地精品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新医路法治文化墙、西北六棉社区法治文化广场、五环法治文化广场;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了融法治文化长廊宪法小广场于一体的法治主题公园;在西工大附小龙湖分校建成了“青少年税收普法教育基地”;在纺织城小学组建“模拟法庭”;在东城一小组建了“少年仲裁庭”等。
打造普法品牌,发挥“两微一抖”普法平台等各类媒体作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构建起以“法治灞桥”等公众号为代表的覆盖全区各行各业的“互联网+”普法大格局,为广大市民提供高效优质法律服务,实现普法对公共场所的全覆盖和普法对百姓的零距离。
竭力力打造人民调解“暖民”工程
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各类调解之间的衔接联动,构建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等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做好民间矛盾纠纷的排查登记和化解工作,把婚姻家庭、拆迁安置、劳资纠纷、医疗纠纷等易发多发矛盾纠纷列为重点排查范围,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2021年1-8月,共调处矛盾纠纷765件,调解成功757件,调解成功率98%。
深化全区调解室建设,对全区基层调委会就硬件建设、作用发挥情况给予星级评定,努力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枫桥经验”灞桥模式。全区7个街、141个村(居)实现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共150个调委会,其中7个街办调委会、75个村调委会、66个社区人民调解调委会和2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村(居)专业化人民调解队伍,由村(居)干部、法律顾问组成的专业化人民调解队伍,共同解决村(居)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马俊良 本报记者 姜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