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陕西旬阳社会治理:三力联调 定分止争

本报记者陈洪钧通讯员陈和义

9月12日,在旬阳“三力联调”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起纠纷的三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多年的积怨就此化解。

这是一起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今年5月,旬阳计划进一步扩建高新区,在征地拆迁中,一件麻烦事愁坏了高新区主任牛全鸿。

事情的缘由并不复杂。8年前,高新区的王某一家开始分家,明确王某夫妻俩分别由大儿子和二儿子赡养,二人所有的土地也分别由大儿子和二儿子继承。老伴儿去世后,王某以大儿子赡养不力为由,重新进行了分家,决定由三儿子赡养自己,土地由其自行耕种。但因老三常年在外打工,王某实际上一直由大儿子赡养,直至2020年11月去世。今年5月,王某夫妇的土地开始征迁,核算补偿15万元。因为赔偿款分配问题,王家三兄弟多年的矛盾激化了。

8月份,旬阳“三力联调”办公室了解相关情况后,迅速启动“三力联调”纠纷解决机制,指令由白柳镇综治中心牵头,组织村人民调解员、检察院检察官、甘溪法庭法官、白柳派出所民警、镇政府法律顾问、镇农林水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王家亲戚代表等17人对这起矛盾纠纷进行调解。经过3次分头疏导、2次集中调解,9月12日,兄弟三人握手言和。

这起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是旬阳推行“三力联调”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例证。

2015年以来,旬阳针对“法律手段够不着、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等社会治理难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创新,大力推行自治、法治、德治,逐步实现了“善治”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实践。

旬阳针对信访案件、治安案件、法院民商事案件方面的治理难题,坚持运用“三治融合”定分止争的基层治理新思路,总结提炼出“三力联调”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新机制,即探索建立由镇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牵线搭台,基层行政力量全程介入、司法力量全力协助、道德力量全程主导的“行政+司法+道德”三方融合调解模式。旬阳从市镇村选配一批基层党政干部,组建行政调解人才库;调配一批法官、警官、检察官、律师、司法助理员组建司法调解人才库;选聘人民调解员、乡贤群众、当事人亲属组建道德调解人才库,通过行政促和、司法辩和、乡贤说和,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在实际调解工作中,行政调解人员着重从政策规定方面进行答疑解惑和支持;司法调解人员着重从法律规定方面释法明理、明辨是非;道德调解人员着重从道德情感方面进行思想疏导、心理抚慰、感情劝和,形成“各级党委牵总,人民调解主导,行政调解参与,司法调解助力,专业调解支援”的集中统一联合调解格局,提高了解决矛盾纠纷的效力。

旬阳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村(社区)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调处,镇级负责调处跨村或村级调解失败的矛盾纠纷,市级负责调处专业性行业性或跨镇域矛盾纠纷;一起矛盾纠纷最多组织三次调解,仍不能达成和解的由镇村调解组织作出调解终结,通过法律援助等方式,引导当事人把矛盾纠纷导入诉讼渠道;市法院采取减免诉讼费用、缩短立案受理时限、开通网上立案渠道、开展“上门立案”等措施,提高“三调终结”纠纷的诉讼导入率。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组织执业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三调终结”案件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代写诉状,减轻群众诉累;市法院成立速裁法庭,对进入绿色通道的“三调终结”案件按照简易快审程序快速裁决,确保定分止争。建立“以案定补”长效机制,依据案件难易程度,按照每件100元至1000元的标准落实调解补助。

截至目前,旬阳通过“三力联调”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调解案件5018件,调解成功4941件,调解复杂疑难案件716件,协议涉及金额1.25亿元,发放“以案定补”资金166万元。广大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逐步增强,市域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编辑: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