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专栏 > 平安交通三秦行

礼让斑马线已成新风尚

——陕西交警“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实践行动效果显现

作者:肖元

肖元

快捷高效、文明有序的城市交通,既需要“车让人”,也需要“人守规”。从2019年7月开始,陕西省公安交管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实践行动。数据显示,两年多来,通过民警现场或非现场执法,在无信号灯的斑马线路口,全省公交车、出租车礼让率达80%以上,私家车礼让率达60%以上。

笔者10月在西安市、宝鸡市、榆林市市区一些路口进行了实地探访。

礼让成为一张文明名片

10月1日,出行早高峰,西安市交通繁忙,但通行有序。斑马线前,驾驶人张青提前减速停车让行。“主动礼让行人,已成为我的驾车习惯。”张青说,“以前,我开车总爱和行人抢道,抢得自己既烦躁又害怕,现在主动让行,虽然多等几十秒,但心情很好。或许,这就是礼让的力量、文明习惯的养成吧。”

在西安,养成礼让习惯的何止张青一人,车让人、人让车,文明出行、和谐交通已渐成风尚。漫步西安街头,许许多多斑马线前施划了“礼让斑马线”提示字样、竖立了提示牌,交通秩序井然、通行顺畅……“礼让”逐渐成为一张文明名片。

“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彰显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包容、礼让的美德。在当前社会高度重视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培育的有利环境下,我们就要从大力弘扬交通安全文明文化入手,倡导礼让出行,让文明交通根植于心。”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人说。

2017年5月,西安市公安交管部门开展“车让人、人守规”专项整治。西安公安交管部门自媒体平台联合社会媒体持续发布整治信息,明确需“礼让”的措施,解答驾驶人的疑问,呼吁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对不礼让的违法行为持续曝光。同时,全面完善行人过街设施,封闭撤销不必要的斑马线,在市区主次干道和行人过街流量大的斑马线前安装、喷涂“车让人、人守规”的提示标志和路面文字,提示机动车辆通过斑马线时减速慢行,主动避让行人、非机动车。强化路面查处,并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利用电子监控抓拍不礼让斑马线的交通违法行为。对机动车不主动避让行人的,一律给予罚款和记分。自整治以来的53个月时间,全市共查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交通违法行为近8万起。整治惩罚力度大,震慑作用非常明显,市区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现象明显减少。

在大力推进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的同时,西安公安交管部门开展了对行人、非机动车乱闯乱行交通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除现场查处外,还加大了科技投入,安装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抓拍系统,运用“人脸识别”科技,锁定交通违法行为人,录入交通违法处理系统,并短信告知违法人及时接受处理。除了实施罚款、临时担任交通劝导员等方式处罚外,公安交管部门对违法者公开曝光,将违法信息通报其单位或居委会、抄告市文明办,并通过信用惩戒手段提高其违法成本。“现在,走路、骑车不遵守交通法规的,公安交管部门也要抓拍。一旦被拍,还会被曝光,太丢脸了。”市民王志强说,以前骑电动自行车会闯红灯,自从公安交管部门实行“实名曝光”后,说什么都不再闯红灯了。

“我们将持续推进‘车让人、人守规’管理,希望通过我们的引导,让文明出行在广大交通参与者心里生根发芽。”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人说。

礼让给予群众幸福感

为增强斑马线上行人的安全感,宝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从公车抓起。支队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倡导“车让人、人守规”,与公车驾驶人签订责任书,增强对公车的约束力,提升守法率。同时,加大对不礼让行人的违法车辆处罚和宣传教育力度,对公车违法情况实行抄告,将车辆号牌、驾驶人违法行为抄告所在单位。目前,公车礼让率在90%以上。

10月5日,笔者在宝鸡市区选择了5个路口观察发现,在所有让行的机动车中,公交车让行率是最高的。随后,笔者上了一辆公交车。该公交车一路开过了超市、小区、医院、广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8个站点,共耗时16分钟,途经9条斑马线。不管有没有红绿灯,只要有行人意图通过,驾驶人均在斑马线前主动让行。由于行人量较大,每次停车等待时间都在10秒左右。

与此同时,为给“车让人、人守规”整治行动提供保障,支队对市区主要路口、重要路段的斑马线、行人过街信号灯等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的各类问题集中整改,并安装启用新的监控设备,用来查处机动车行经路口或路段不礼让行人违法行为。此项措施不仅解决了整治工作中警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对部分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不避让、不礼让行人等违法行为实现非现场执法。

调查中,不少公交车驾驶人表示,现在看到斑马线就减速、停车,已经成为习惯。“在让行人通过斑马线后,许多行人会很友好地向我微笑,有的还做一个感谢的手势,我觉得挺温馨。”公交车驾驶人李师傅说。

“感触很深,这种礼让是源自对生命的尊重。”来宝鸡旅游的湖北省潜江市小伙马青明说,“平日过斑马线习惯了左顾右盼,让机动车先行,如今看到公交车给我让行,我都会对驾驶人说声谢谢,而驾驶人也会对我点头示意。”马青明感慨地说,他对宝鸡的好印象就是从过斑马线开始的。文明,有时候只是一个细节。

在建国饭店门口,市民王军告诉笔者,在他印象中,公交车、出租车让行更为明显。“平日自己也开车,现在已受到这种好风气的感染,慢慢也学会在斑马线前等一等了。”王军说,“希望这种文明礼让行为,能够形成常态化。礼让行人,是最基本的要求。”

从2019年7月以来,经过宣传引导、科学管理、全民参与,宝鸡街头的斑马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全线”“文明线”和“风景线”。

文明在慢、停、让的细节中

10月3日晚高峰,榆林市汽车站附近,几名行人正从斑马线上过马路。一名腿脚不便的男子一步一步挪着缓慢前行,约20米宽的马路,他用了40秒才走完。在这期间,几十辆车就停在斑马线后,一动不动地耐心等待。

类似一幕在榆林并不鲜见。行人通过斑马线,向等候的驾驶人微笑点赞致谢,也已成为榆林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自2019年7月起,榆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启动“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实践行动,开展文明保畅通专项整治行动,经过两年多的潜移默化,“礼让”已扎根于越来越多交通参与者的内心深处。

如何展示新能源城市的风采?支队积极倡导“三礼让三禁止”(礼让斑马线、礼让右转车道、礼让生命通道;禁止违法停车、禁止乱鸣喇叭、禁止向车外抛物)交通管理长效机制,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启用斑马线上不礼让行人的抓拍系统,使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今,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一慢、一停、一等”,已在榆林街头蔚然成风。

10月2日中午,榆林新建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行人也很多。笔者在一家大超市前的斑马线附近观察了40分钟,发现每当有行人步入斑马线,邻近车道的车辆都会减速停下,让行人先通行。

“文明就是体现在慢、停、让的点滴细节中,这个礼让的过程虽然不长,但我还是很感动,希望更多人加入。”看到朋友发来的礼让视频,市民赵玉梅颇有感触,她说,如果城市里处处都有这道文明风景,道路交通就会更安全和畅通。

榆林交警支队运用视频采集、图像处理等技术,实时抓拍机动车不避让行人违法行为并固定证据。这些智能监控系统已在市区主要路口、路段实地应用,结果显示,全天平均让行率由46%升至90%。

在榆阳路执勤的民警介绍,支队充分利用数字化勤务室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多点监控功能,对重点路段和斑马线实施不间断巡查,数字勤务室值班民警发现机动车辆违法行为,立即固定好证据,并通知路面民辅警实施拦截查处,以约束机动车,礼让斑马线。

步行经过榆阳路的市民陈林说,近几年来,经常能看到志愿者开展文明劝导,加大对行人不文明过马路行为的教育引导,倡导礼让斑马线,大家都对文明开车、文明走路、文明乘车、文明骑车、文明停车、相互礼让的文明出行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采访手记:让斑马线成为安全线文明线

肖元

斑马线就是生命线。但据统计,近3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总量的90%。从数据来看,这条被称作生命的“安全线”并不安全。

作为交通参与者,驾驶人和行人既是道路权利的分享者,也是安全义务的承担者。陕西公安交管部门通过广泛开展“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实践行动,让大家意识到车辆不抢不闯红灯、礼让行人,行人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的重要性。

从全省开展“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实践行动两年多的情况看,效果相当明显,广大驾驶人和行人的文明交通素质大幅提升。但是,让礼让斑马线成为一种文明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比如,行人准备通过路口时,绿灯亮起却不敢迈步,因为右转的机动车已开上了斑马线;又如,在车流量大的斑马线路口,机动车礼让行人在排队等候时,行人却慢悠悠,造成人为加剧交通拥堵;再如,有的道路本身没有人行过街设施,斑马线设置过密,势必对城区交通增加压力。

因此,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还要安排警力在行人过街流量大和未设置交通信号灯的斑马线处执勤,加大现场查处力度,不仅对机动车未礼让行人进行处罚,还要对行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通过法治力量来引导“车让人、人守规”的文明出行习惯。斑马线前增设更加直观、醒目的礼让行人监控抓拍提示标志、设置斑马线夜间发光警示设施等,都起到了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向机动车驾驶人详细说明如何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对违法车辆进行曝光通报,在全社会营造礼让斑马线的浓厚氛围。

礼让斑马线,检验着全体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养。只有让“车让人、人守规”成为文明习惯,斑马线才能成为人们的生命安全线和出行的文明线。 



(编辑:王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