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记者在延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 ”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甘泉县在近年来通过强化产业就业“输血”增收,“两不愁三保障”民生改善提升,“三落实”精准到位,全县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618元提高到2019年的10885元,五年翻了3翻,村村有了集体经济,户户有了收入来源。
发布会上,甘泉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左新文介绍,甘泉县因水得名、因水盛名,素称“美水之乡”。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南37公里,县域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人,辖3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全县共有62个村委会、1个农村社区,建档立卡户3057户7958人,2018年实现了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实现2819户7558人脱贫摘帽,2020年完成238户400人兜底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9%下降到现在的0.62%。
近年来,甘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咬定“精准”二字,强化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以实绩实效书写了大美甘泉精准扶贫壮丽篇章。
“聚合力”,尽锐出战硬仗硬打
甘泉县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和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的政治优势,将“八办两组”增设为“十二办三组”。建立了“脱贫攻坚周例会”工作机制,发挥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推进作用,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建立“县级领导联村、部门单位帮村、乡镇党政正职包村、工作组驻村”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一位县委常委和一名副县长包抓一个乡镇的工作机制,落实各级包扶责任人1634人,择优选派第一书记63人,驻村工作队员132人。同时,灵活运用“三项机制”,累计提拔使用扶贫干部31名,充分调动了扶贫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落实2名县级领导、7名责任人,强化“督战队”现场问效,对驻村工作队工作、包扶干部入户、包扶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严管实督、以督促战,发现问题现场督办整改,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影响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形成了科学领导、系统作战、网格管理的齐抓共管大好局面。
“固根基”,基础保障全面提升
甘泉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落实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乡村治理联动联创为抓手,全面改善乡村面貌。整合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5877.23万元,建成集中移民安置点3个,352户1089人喜迁新居;完成危房改造386户,群众安全住房得到保障。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29处、移动基站173处、改造电网169.3公里,修建改造农村公路453.72公里,全县安全饮水、通村道路、电力入户率全部达到100%。围绕基础设施管护,强化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动态监测,投入508.8万元为全县63个行政村配备安装智能消毒设备292台,农村饮水安全实现从“源头”到“龙头”100%达标。截至目前,39个贫困村通客车、网络信号、通邮快递达到全覆盖。创新推出乡村治理联动联创工作机制,启动“综合示范、百村整治、万户整洁”行动,栽植绿化树种2.4万株,种植花草358亩,拆除乱搭乱建235处,清理乱堆乱放548处,清理河道388千米,新建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07座;建成以下寺湾镇张家沟地质文化村、劳山乡杨庄科善邻第一村、桥镇乡闫家湾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为代表的典型示范村3个,评选“净美庭院”示范户650户,形成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效应,实现了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双向联动。
“增收入”,产业就业多措并举
甘泉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制定出台《2020年农业产业建设暨脱贫攻坚扶持办法》,兑现贫困户补助资金2841户3373.51万元,非贫困户5007.69万元。加大贫困群众生产技能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136场次,现场技术指导2726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50人。截至目前,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603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1949户,其中种植苹果78户、棚栽业543户,畜牧业1150户,林果业211户,其它种养殖业1529户,产业覆盖率由2017年的76.7%提高到100%。整合全县就业平台,连续举办“春风行动暨贫困劳动力就业”“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等多场招聘会;全县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415人,转移就业2304人;建成社区工厂、扶贫基地11家,吸纳贫困劳动力340人。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受阻,全县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将光伏扶贫收益的80%用于开发公益岗位,开发临时性防疫、绿化管护、治安巡逻、管水护河等各类公益性岗位908个,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减支出”,政策落实不留死角
甘泉县全面落实健康、教育等扶贫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群众支出。紧紧抓住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机遇,累计投资1.7亿元,新建改造中小学18所,实施旱厕改造13所,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扎实推进“一联两帮”,落实1398名教师联系1398名贫困学生,累计发放各类补助金2009.9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9万人/次,贫困户学生资助覆盖率达到100%。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十项”制度和“七长”责任制,同时,深化与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结对帮扶,建成长征干部培训学院甘泉教学基地,培训干部8期850余人/次,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全县无一例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开展“1+1+1”签约1131户2809人,慢病管理1077户1342人,签约服务到位率100%。组建医疗专家团队59支,建成标准化卫生室55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贫困户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并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门诊报销,有效提升了健康扶贫工作质量。组建巡回诊疗服务队,配备流动服务车3辆,利用流动医院为偏远乡村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延大附院、西安市中医医院建立起对口支援关系,有力地提升了诊疗水平,极大减少了贫困户外出就医的花费支出。今年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1077人次,总费用855.44万元,累计报销719.40万元,报销比例达到86.85%。
“建机制”,完善制度长远发展
甘泉县坚持产业发展与稳定造血、能力开发与兜底保障相结合,建立完善长期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把解决短期脱贫与实现稳定脱贫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防止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制定出台《甘泉县稳定脱贫成果十项长效机制》,建立各类长效机制171个,其中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25个,稳定增收的带贫益贫机制32个,扶贫资产管理机制11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运营管护机制28个,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机制6个。截止目前,全县纳入农村道路养护453.72公里,落实管护人员57名,管护经费452万元;确权登记安全饮水设施229处,落实管护人员265名;落实电力管护人员45人,管护供电台区413个。同时,强化移民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采取新建产业园区、光伏扶贫、公益性特岗、劳务输出等措施,帮助搬迁群众稳定脱贫,352户1089人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全部落实到位,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
“补短板”,问题整改清零见底
甘泉县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梳理”“大整改”,全力推动各项整改工作落地落实,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召开问题整改工作会20次,对存在问题逐项分析研判,认真梳理归纳,制定出台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工作的作战图和时间表。建立了脱贫攻坚问题排查和整改工作分级分层负责制,扣紧压实县级行业部门层面、乡镇层面、村级层面、农户层面整改责任,全县共落实农户层面责任人1634名,村级层面260名,乡镇层面75名,县级行业部门层面18名,县级领导32名。建立了“三级督查抓整改”工作机制,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对所有村组、“十二办两组”进行一次全面督查,发现问题现场下发督办单,要求责任单位按时限要求整改到位。强化排查整改实效,遍访排查贫困户3070户、边缘户30户,达到排查全覆盖。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照问题清单,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县纪委对整改时限期满,未整改到位的相关部门责任人进行问责。今年以来,全县共收到中省反馈问题7次,认领问题141个,完成整改132个,正在推进整改9个,整改完成率达到94%。
“树新风”,志智双扶激发动力
甘泉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弘扬文明新风正气,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学思堂”扶志气。创新建立了“学思堂”,着力讲好“道德、法治、健康、科普”四堂课,拓展群众知识面。开展道德讲堂50场次、法制教育54场次、政策宣传48场次,受益群众5000多人。组织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励志脱贫信息400余条,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超有动力,实现了思想上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技能培训强本领。为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的问题,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开展产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群众1446人次,使贫困户真正掌握1至2门致富技能,提高了“造血”能力。爱心超市正风气。建成“爱心超市”+“垃圾兑换银行”61个,累计兑换物品2.54万件、惠及5300人,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形成了“勤劳改变生活,积分改变习惯”的新风尚。评先树优强信心。全县各村组建设了道德评议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设立了“红黑榜”和“善行义举榜”,开展“致富带头人”和“脱贫之星”等评选活动,组织“脱贫攻坚”文艺下乡66场次,惠及群众1.3万余人,着力营造“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王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