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制传媒网 > 首页 > 首页热点新闻

初心 | 红色血脉 峥嵘岁月

——庆祝《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特刊

作者:赵岩 张念贻 张鑫

陕报正青春

80年前的今天,一张报纸在延安的窑洞内,在春风摇曳的日子里,在一群怀揣理想和使命的人们冀望下嘹亮诞生。

这是一张在毛泽东提议下创办、由毛泽东确定报名并题写报头的报纸;

这是一张继承了我党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报纸;

这是一张把“群众”二字当作灵魂的报纸;

这是一张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洗礼的报纸;

这是一张饱含了几代人艰苦创业、不息奋斗的报纸;

这是一张从“以纸传火”到“融媒传播”华丽嬗变的报纸。

80年来,这张具有光荣历史的党报,将实事求是写在了报纸上,将群众路线体现在行动中,将艰苦奋斗熔铸在征程里。她在中国共产党创造伟业的红色大本营里顽强前行,在人民共和国孕育雏形的摇篮中磨砺成长,她是“西北革命的记述碑”、现代报纸的“活化石”。

80年来,她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日新月异,从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到新时代的砥砺奋斗,她不忘如磐的初心,肩负神圣的使命,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同行,用每一篇稿件、每一块版面和每一个昼与夜的耕耘,传递时代变革的讯息,记录国家前行的步伐,讴歌社会进步的风尚,礼赞人民奋斗的精神。

80年来,她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讴歌,群众是她的根脉,群众也是她的力量。无论是“铅与火”的刻录,还是“光与电”的传送,抑或是融媒传播的聚合与分发,她高擎旗帜,薪火相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她的足迹遍及三秦大地:每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她都不曾缺席;每一次非同寻常的重要时刻,都有她在场。

站在新闻的角度看,80年何其漫长;站在历史的角度看,80年并不沧桑。当时间的轮盘转入当下,这张报纸的每一天都释放着青春的当量。她用行进的脚步,以时间的维度丈量这片土地上的点滴变化;她用深情的眺望,从空间的维度记录这土地上人民的创造。她每一天的脉动,都是对自己光辉历史的延续和致敬。

追溯历史是我们的光荣,创造历史是我们的梦想。从《边区群众报》到《群众日报》再到《陕西日报》,80年的报纸啊还正年轻;从昨天到今天,再到未来,我们将牢记使命与担当,弘扬延安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新的征程上奋进再奋进。

栉风沐雨八十载,初心不改为人民!

致敬!80年历史的报纸!

致敬!创造了《陕西日报》历史的人们!

(赵岩)

红色血脉 峥嵘岁月

《边区群众报》创刊地——延安杨家岭兰家坪旧貌。

1940年3月25日,一张红色报纸在位于延安城西北的杨家岭兰家坪创办。她,就是《陕西日报》的前身《边区群众报》。

毛泽东提议创办并题写报头

1940年3月毛泽东为《边区群众报》题写的报头。

1939年年底,就在陕甘宁边区建设抗日根据地的特殊历史时期,毛泽东在延安遇见了 “左联”著名作家、文艺大众化的先锋周文,并向他提出了创办一张适合群众需要的大众化报纸的希望。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文结合陕甘宁边区实际,起草了一份报刊大众化工作方案,并请毛泽东审阅。毛泽东详细询问了方案起草情况,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并一再强调:“大众化问题,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的问题,群众的文化提高了,大众化工作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经过紧张筹备,第一张报纸终于问世。当时毛泽东就住在杨家岭。当周文将新创刊的四开两版的报纸清样送到毛泽东案头时,毛泽东十分高兴,他认真审阅了报纸清样,并在与读者“见面话”中“方针任务”字句旁加杠批注“还是在‘群众’二字上下工夫,作文章”,又在报头《边区大众报》下划了个杠,写上了“还是叫《边区群众报》好!”。毛泽东还亲笔题写了三幅《边区群众报》报头,送周文带回选用。于是,这份报纸被定名为《边区群众报》。

《边区群众报》《群众日报》在延安清凉山的办公旧址。

《边区群众报》创办之初,毛泽东对于报纸的印刷、文字特意指示:“报纸是办给边区老百姓看的,字要大,文章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报纸创办8个月后,毛泽东在给周文的信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工作“是有意义有成绩的”。《边区群众报》创刊一周年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曾问毛泽东:“你最喜欢读什么报?”毛泽东很爽快地答复:“《边区群众报》。”《边区群众报》创刊6周年、出满300期之际,毛泽东特地为报纸题写了贺词:“希望读者多利用报纸,推动工作,学习文化。”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撰写了热情洋溢的文章《庆贺边区群众报六周年》,称赞“这个报纸是边区群众公认的好报纸,谁也喜欢它,谁也爱护它”,“当得起‘群众报’这个光荣的称号”,“日本打败了,边区较前巩固了,边区群众报是有很大功劳的”。在报纸创刊45周年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再次为报纸撰写纪念文章,希望报纸“办成陕西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办“边区群众最喜爱的报纸”

1940年11月30日,毛泽东给《边区群众报》创办者周文的信。

《边区群众报》从创办就立志要成为一张“边区群众最喜爱的报纸”。她坚持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说出了边区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边区群众要知道的事情”。她通俗易懂、平白朴实,用方言土语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让识字不多的群众能看懂、不识字的群众能听懂,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报纸”。她一经问世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陕甘宁边区发行最广的报纸。

《边区群众报》起初由1940年3月12日成立的大众读物社主办,后为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5月13日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1942年2月18日正式成立边区群众报社,周文、谢觉哉、李卓然先后任社长,胡绩伟任总编辑。《边区群众报》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活跃于陕甘宁边区的宣传“喇叭筒”。她为阅读能力较低的群众组建“读报组”,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读报组”逐步变成了一个进行政治宣传、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扫除文盲、推动抗日救国和生产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宣传教育性的群众组织。她以报纸风格大众化、表现形式大众化、新闻来源大众化和传播渠道大众化的显著特征,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最好实践者。1945年10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边区群众报》搬到了被誉为“红色新闻山”的延安清凉山,与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整合办公,陕甘宁边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边区群众报》也由此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办报经验。

1946年3月24日,毛泽东为《边区群众报》创刊6周年题词。

《边区群众报》创办时正是陕甘宁边区面临抗日战争最严峻的时期。在延安《边区群众报》的“窑洞编辑部”,粗糙的马兰纸被正面用完了再用反面,一根小木棍绑上笔尖就能写稿,没有油墨就自己造,印刷报纸靠脚踏和手摇。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群众报社全体人员一手办报纸、一手搞生产,他们在南泥湾开荒种地,在窑洞前纺线织布,不光在报纸上写劳模、颂英雄,自己也成了大生产运动的“劳模”和“英雄”。1944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边区群众报社被评为特等文教模范单位,总编辑胡绩伟等3人获特等或甲等奖。

1946年4月7日,《边区群众报》刊登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为报纸创刊6周年撰写的文章。

转战陕北 开赴西安

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当天夜晚,在渐渐逼近的枪炮声中,边区群众报社全体人员随同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开启两渡黄河、“游击”办报的艰辛历程。从油印、石印再到铅印,边区群众报社转移到哪里,报纸就办到哪里。从延安马家湾到安塞朱寨河,从子洲山皇峁镇到绥德豆子沟,从山西临县侯家圪台村再到绥德霍家坪,在陕北和晋西北的这些深山沟里,留下了《边区群众报》在艰难困苦中出版不辍的战斗历程,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红色新闻壮歌。边区群众报社全体工作人员以顽强坚韧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让《边区群众报》在烽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下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转战陕北时期我党在延安创办的唯一坚持出版的报纸。1948年1月10日,《边区群众报》在绥德霍家坪改为《群众日报》,当时住在米脂杨家沟的毛泽东再次为《群众日报》题写了报头。

1948年1月,毛泽东为《群众日报》题写的报头。

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群众日报社部分记者当日回到延安,将这一胜利的消息及时传播出去。5月,群众日报社重返清凉山。《群众日报》在这里发展壮大,走向“大报”。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群众日报社工作人员先后进入西安, 5月27日,《群众日报》“西安版第一号”面世。

1952年12月31日,《群众日报》与1950年7月1日开始出版的陕西省委机关报《陕西日报》等四报合并,以《群众日报》名义出版,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兼陕西省委机关报。1954年,西北大区撤销,《群众日报》从1954年10月16日起,改为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报,并更名为《陕西日报》。

(赵岩 张念贻 张鑫整理自《陕西省志·报刊志》《〈边区群众报〉论文集》《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等)

(编辑: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