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冬季,一轮寒潮让陕北大地气温骤降。虽然寒风萧瑟,如火如荼的扶贫产业却正孕育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吴堡县积极探索,让产业扶贫挑大梁,探索出依托产业带动的造血式扶贫,拓展出了全方位引动发展、就业“互助”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形成了致富“吴堡模式”,让产业发展真正成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工程。
以岗位推动困难群众就业“互助”
一年前,辛家沟镇张家坬村困难群众宋玉莲日子里并没有太多“阳光”:尽管自己悉心照料了13年之久,病重的丈夫还是“走”了,唯一的儿子又常年在外打工,贫穷、孤独,使她终日不愿出门,不愿和人说话。2018年9月份,宋玉莲被村里介绍到吴堡县宝船玩具有限公司工作:“社区工厂+贫困户”的就业扶贫模式,给像宋玉莲这样的困难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让他们摆脱了贫穷的困扰。
“每月1500元,虽然不多但一个人吃穿够用了。”2018年10月,经过一个月系统技能培训后,宋玉莲正式上岗成了一名毛绒玩具厂女工。她与厂里的100余名贫困户一起,承担起毛绒玩具的制作,为吴堡县与江苏省仪征市签订对口扶贫协作协议贡献自己的“脱贫力量”。
现如今,当你再去工厂里看到宋玉莲,紧锁的眉头不见了,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光晕,对她来说,这份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生活的充实和自信。如今,除了在工厂做工,她还经常到文化广场上散散步,看看大家跳广场舞,也愿意和人聊天了,“日子好了,人也精神了,我要多赚一点钱,将来给儿子生活打基础”,宋玉莲说。
据宝船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星军介绍:“我们车间目前已经吸纳113名搬迁贫困群众就业,对政府、企业、贫困户来说,这种模式实现了一举多赢,可以说是一个人上岗,多个家庭受益。”
靠优秀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致富
每天清晨,张家山镇高家塄村村民霍耀平都会站在自家的挂面厂房窗外,亲眼看着一袋袋白面摇身一变“挂”成银丝般的空心面,晾晒完毕后由工人分拣包装成礼包,再分销出去。看着这一幕幕,霍耀平由衷感谢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手艺,让他有“技”傍身,日子一天天富起来。
致富不能忘乡邻,作为张家山最大的挂面加工厂,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专业合作社搭载全镇94户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800元。该合作社同时为贫困户轮流提供7个工种,月工资3000元左右的就业岗位,让参与进来的贫困户一边打工增收,一边学习挂面制作技艺,学成后自主创业加工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并包装出售。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和规范手工挂面产业发展、推动精准扶贫方面作了很大贡献,带动该镇200多家农户将面“挂”起来,把钱袋子“鼓”起来。
据了解,针对部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无业可扶的状况,吴堡县专门制定了鼓励涉农企业(合作社)搭载贫困户和吸纳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采用财政扶贫资金入股的办法进行挂靠,通过“保本分红”“养殖托管”“订单收购”等形式进行搭载,建立起以“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电商+加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县共有55个新型经营主体搭载171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元以上。
用特色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就业创收
今年来,寇家塬镇东庄村投资120万元建成了一座占地6亩的标准化鸭棚,该村的贫困户薛茂荣从一个退休“揽工汉”摇身变为“鸭倌儿”,主要负责看护喂养棚里的5000多只麻鸭和200多只白鹅。一个月300元工资,村里管吃又管住,让他高兴坏了:“现在的生活可以了,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薛茂荣说,鸭苗再养几个月就能出栏了,儿子薛葵葵也在村里的挂面厂做工,父子俩一个月下来收入可观。
“国家政策好,我家里脱贫了,心里很感激,我一定要好好干活,回报村里。”他一脸坚定地介绍说,“我们的麻鸭年底就能出栏了,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预计今年鸭场养殖收益10万元左右呢!”
据悉,近年来吴堡县共投入产业扶持资金7507.06万元,在所有行政村设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并制定了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农户特别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土地、经济林和国家产业扶持资金折股量化或转包,委托村集体代管经营,通过股金分红、租赁收益、参与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覆盖贫困户4373户8880人。(郭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