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酒店与水上钓鱼房。
惠亚洲 本报记者孙波
9月,丹桂飘香。咸阳市礼泉县赵镇堡里村花香扑鼻,果园里,村民们正在忙碌着,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摘下累累果实。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片繁荣、祥和的氛围之中。
“脏烂泥路不见了,大路宽又平,荒山野沟披绿色,村里看不到打架的了,欢声笑语多了,打牌的少了,忙着奔事业的人多了,大家的光景也越来越好了。”80多岁的村民杨文宪笑着对记者说。
脱贫:互惠互利齐发展
说起来,堡里村距离关中民俗第一村袁家村只有5公里。但在2012年,该村却还没有一条整洁干净的水泥路。穷则思变。2013年,在堡里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几个有志青年一起谋划发展。要致富先修路,于是,他们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发动全村村民从修路开始,迈出建设家乡的第一步。
村民李维星告诉记者:“村里修路,村干部只要一号召,村民们都会踊跃参加,完全是义务劳动,因为大家知道,以前路不好,很多农产品都要自己往外面背,现在水果摆在田间地头就能直接卖。”
路宽了,就要发展经济。让贫困户积极投入现代化农业建设,实现贫困户和园区互惠互利,使基地长期受益、贫困户快速脱贫,是堡里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其中,由康贵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实施,采取群众自愿、政府扶持的原则,帮扶贫困户33户。该村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发展农业和垂钓业,同时,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实现分红。贫困户杨生功是堡里村产业扶贫的受益者之一。今年年初,他通过小额金融贷款3万元、产业扶持资金1.14万元入股康贵民合作社,5月分红4140元。
治理:共建平安乡村
堡里村路宽了,灯也亮了,环境优美。村里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村幸福院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党支部趁热打铁,开始文明乡村、平安乡村建设。首先,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习党章以及有关法律知识,让每个党员成为调解员;其次,村里成立了村民理事会、道德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与村内能人、能工巧匠、乡贤座谈,对村庄发展建言献策;第三,制订制度,组织村民代表到礼泉袁家村、兴平马嵬驿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堡里村党支部书记杨世贵以身作则,班子团结,村民和睦,经济发展,社会治安持续向好。6年多来,村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同时,党员和村民积极献计献策,村党支部发动村里能人、在外务工人员,为村里产业发展、环境营造、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村里积极与文物保护专家和有关部门联系,探索古城堡保护和修复的可行方案,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阔步向前。
发展:美丽乡村火起来
堡里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上级政策与资金支持、全村村民自筹资金以及对外招商引资。“我们之所以选择在堡里村投资,一方面是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积淀,更重要的是村里民风淳朴、治安环境良好,村里也给了最大的支持,在这里发展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将在这里打造集绿色生态回归、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于一体,逐步形成‘可览、可游、可参与’的环境景观,构筑‘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空间休闲系统,从而带动赵镇生态园区的整体规划建设和文化发展。”堡里村咸阳城里堡文化旅游水上乐园项目负责人对记者说。
由于堡里村具有较强的文化和地域特色,与泔河水库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构建具有礼泉印记的生态民俗旅游度假村,吸引了一大批投资商前来投资。2015年,堡里村决定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作为增加村民收入的主要项目。2017年,堡里村投入320万元完成街道硬化亮化工程、公厕修建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涝池修建工程、文化墙建设工程。2018年,堡里村带动贫困户发展垂钓养鱼产业、窑洞酒店等项目。2019年,堡里村拟完成荒地绿化、水岸城堡水上乐园建设、游船购置、鱼苗购买等工作。截至7月,该村完成休闲码头建造及游船购置。
堡里村周边文物古迹多,有兴国寺,旧城墙,菩萨庙、关公庙等。结合周边山水环境以及该村特有的庙会文化、农耕特色、古迹遗址,堡里村提出“生态民俗”概念,并将其作为关键一环,融合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及庙会文化等特点。
在村支书杨世贵看来,堡里村的变化离不开前几届村干部和村民的支持,特别是老支书的鼓励和帮助。杨世贵和村民们对未来有很多期许,他说:“我们村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文化积淀,我们要将‘生态民俗’发展升级,打造具有堡里特色的新型生态民俗旅游示范村,希望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创业,共同为堡里村的发展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