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3日,采访团来到了榆林市的清涧县采访。清涧县位于榆林市南部,无定河下游,土地面积1881平方公里,2018年末人口214105人。清涧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更是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粉条之乡”。
1927年10月14日,在中共陕西省委“九二六”会议精神指导下,由省委直接领导发动了清涧起义。举起了反对西北军阀冯玉祥和陕北军阀井岳秀的旗帜,从而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武装斗争。
因为这里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
解放初,清涧县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山区县。农业生产萎缩,农村经济萧条,工业生产仅有简单的丝织品和铁制小农具等几个手工业作坊,人民生活贫困不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涧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扬延安精神,顽强拼搏,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清涧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建国70年,是清涧经济跨越式发展的70年。解放初的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913万元,其中农业占99%以上。七十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经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21亿元,是改革开放前1978年0.16亿元的376倍,年均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09亿元,是1978年0.1亿元的180.9倍,年均增长1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8亿元,是1978年0.01亿元的1498倍,年均增长2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14亿元,是1978年0.05亿元的543倍。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78年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63:6:31调整为2018年的30:25:45。
2018年,财政总收入3.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财政总收入是1949年的8.8万元的4045倍,年均增长12.8%。财政支出24.4亿元,是1949年的5.6万元的43571倍,年均增长16.7%。
迈入新时代,清涧县委、县政府带领清涧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上,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民生保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记者 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