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战火硝烟荡然无存,今朝的辉煌成就可点可赞。8月1日至2日,采访团来到被誉为“天下名州”的绥德县采访。
红色资源集中地
绥德是榆林地区红色资源最丰富、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大后方,绥德分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1924年,李子洲就在绥德师范建立陕北地区最早党团组织,毛泽东、周恩来、贺龙、林伯渠、王震、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绥德工作和生活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遗址和革命遗产。上世纪50年代前,绥德曾是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全县现有革命遗址和先贤旧居31处,包括359旅警备区旧址纪念馆、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纪念馆、绥师旧址纪念室、西北局旧址纪念室等馆址,5处毛泽东旧居、2处周恩来旧居、1处李子洲旧居,以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贺龙驻地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林伯渠驻地旧址等。绥德师范校友齐心同志称绥德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习仲勋同志称绥德为“革命英才的摇篮”。
西北著名旱码头
绥德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陕、晋、宁、蒙四省区的交通枢纽。县城地处西包、银太铁路,307、242国道,青银和榆商高速公路交汇处。拥有榆林南部最大的汽车客运站。绥德火车站,是全省四大铁路交通枢纽中唯一的县级枢纽,更是全国路网八横八纵支点之一。同时,途径绥德的延榆高铁即将开工建设。沿黄公路作为陕西“1号公路”,途经绥德段全长27.4公里,成为一条产业路和富民路。区位优势独特,有“西北旱码头”“四省通衢”等美称。现为陕北地区的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物资集散地及能源资源深度转化的重要承接地。绥德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提出以发展无车承运为抓手,加快当地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路,打造陕西绥德“互联网+物流+政府服务”区域总部基地,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无车承运试点县,为榆林市乃至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硕果丰
改革开放以来,是绥德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连续翻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017年,绥德县生产总值(GDP)达到75.78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65.7倍,总量翻了七番多,年均增长13.5%。2017年,绥德县人均GDP达到26284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3893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21倍,年均增长13.1%。
2018年,绥德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1.62亿元,同比增长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1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8.6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9亿元,同比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89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21元,同比增长9.3%。
2019年,绥德县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8.95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65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财政总收入4.34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亿元,同比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40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23元,同比增长10%。(记者 张建伟)